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中华节气养生之立秋养生:早卧早起,收敛神气,秋气之应,养收之

作者:东东笑话网2015-12-11 16:14类型:美文欣赏 已有120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立秋一般预兆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正视这个节气。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秋季摄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摄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整个天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天气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成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泛起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摄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详细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类归纳:如天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



中华节气摄生之立秋摄生:早卧早起,收敛神气,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色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古人将秋三月的时令称为“容平”,是说天然界的万物经由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富、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在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似乎与鸡的流动规律相仿,这样才能保持神志安宁;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秋季要顺应“收”的摄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在冬天轻易患肠道疾病。由于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秋季迟早温差较大,一寒一热,反反复复,应当在穿戴衣物上适当掌握。早秋不要急于添加厚衣服,要适当地冻一冻。“春捂秋冻”是指导人们适时地增减薄衣服和夹衣,适应外界天气,增强身体应变抵挡力。老年人抵挡力差,轻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应适当加一些衣服,抵御寒凉的侵袭。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封闭窗户,以防邪风侵入体内。


  天高气爽,湿气减少,天气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相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品。老年人津液不足,轻易泛起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润泽滋润的食品,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


  秋季的瓜果种类较多,但是脾胃的功能已经有所下降,假如还像夏天那样随意食用,就会使脾阳受伤而不能运化水湿,泛起胃肠道疾患,如下痢、便溏、顽谷不化等。老年人脾胃功能较为衰退,尤其要忌食生冷瓜果,以防“秋瓜坏肚”。


  秋季是健身和远足的好时机,宜“早睡早起”,进行适当的户外流动。早睡,可以使意志安宁清净,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神敛气。早起,呼吸新鲜潮湿的空气。


  农历玄月九日是重阳节,传统上有赏菊登高的习俗。假如陪伴父母白叟,一起回归到大天然中,登高远眺,让长辈饱览秋果累累,红叶似火的成熟美景,尽享天然与人伦的愉悦和谐,定会使白叟健忘忧郁和惆怅,焕发出夕阳般的光辉。


  由此可见,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天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气摄生之一: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品,以益胃生津。


  秋气摄生之二: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秋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伸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色变化无常,即使在统一地区也会泛起“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天气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秋气摄生之三: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先容一种秋季摄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


  详细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斯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秋气摄生之四: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愉快,切忌悲忧伤感,即使碰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立秋食谱


  之一:醋椒鱼


  [配料]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之二:生地粥:


  [配方]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净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之三:五彩蜜珠果


  [配料]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净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生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生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之四:黄精煨肘


  [配方]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品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净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承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由为相宜。


  之五:白银汤


  [原料]:白萝卜、银耳、鸭汤适量。


  [做法]:将萝卜切丝,银耳分成半,放入平淡的鸭汤中小火清炖,留意时间不要过长。


  [提示]:该汤不可与参类同食,脾胃虚寒者少食。


  [专家先容]: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也以为其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永生不老良药”。鸭汤滋阴,具有清热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老鸭汤同时相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对于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结核、慢性肾炎浮肿者也有一定的食疗价值。三者合一,能有效缓解“秋燥”等秋后不适,是较好的清补佳品。


  之六:冰糖莲子羹


  [原料]:去心莲子50克,水、冰糖、水淀粉适量;


  [做法]:莲子加适量水焖酥,用冰糖调味,水淀粉勾芡成羹即成。



莲子羹


  注:利于妇女体虚下白带,男子肾虚遗精、滑精、阳痿、早泄,以及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虚烦失眠调补。


  [功效]补脾润肺 益中开胃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