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虽然是一种好习惯,可有时难免碰到不便直说、不忍直说、不能直说的情景。
在这种情景下,假如说了直话,可能影响到人际关系,给自己添麻烦,伤害到别人。为避免不痛快的事情发生,在某些场合说话仍是要讲究一点技巧,好比故意说些与本意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委婉蕴藉地表达原来直说的话。
委婉蕴藉的语言,更轻易被别人接受,更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尊敬,达到有效交流,沟通思惟的目的。良多时候,委婉蕴藉赛过口若悬河。
委婉蕴藉是一种魅力。
不管在时装设计上,仍是在戏剧故事里,在随意的交谈中,蕴藉都大有讲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蕴藉,就没有艺术。坚实的土地,裸露的岩石,金色的海滩,有一种直率的美;而青纱薄雾,如泣的细雨,朦胧的黄昏,却有一种蕴藉的美。
蕴藉,是一种巧妙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社交中,当我们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愿望,但又难以开口时,不妨使用蕴藉的表达方法。它有时要比口若悬河更能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从而收到令人满足的效果。
蕴藉说话,委婉表达,表现风趣,避免尴尬
蕴藉有时能匡助我们避免尴尬。
巧妙地运用委婉蕴藉的语言,看起来好像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却说出了枢纽题目的所在。
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最让人难忘:“英国在很多战争中都是注定要被打败的,除了最后一仗。”这既表明了英国的气力,也表明了委婉蕴藉的气力。
人们在谈起《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心直口快、“直炮筒”的形象。实在,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蕴藉的时候。
电视剧《水浒传》中,在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师问道:“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能。”
法师又问:“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能。”
法师再问:“尽形寿,不杀生,妆今能持否?”
智深犹豫了。
法师最后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了一句:“知道了。”
法师要求鲁智深不近女色不喝酒,他能做到,当要他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其实难办。但若此时回答“不能”,法师肯定不许他剃发为僧了,这样他就无处藏身,因此鲁智深来了一个灵活应付,一句“知道了”,在法师眼前过了关,又没违反自己的本意,两全其美。
在社会交际糊口中,处处需要蕴藉委婉的交谈。学会蕴藉,懂得委婉,可增强你的交际效果。可以说,委婉蕴藉的语言其实妙不可言。
我们在说话时,经常都会使用一些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给人以风趣之感。有人谈及某人相貌丑陋时,不会直接说“长得丑”,而用“长得难题点”、“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这样的话来代替;谈到某人对一个人、一件事有不满情绪时,说他对此人此事有点“感冒”等等。这都是在委婉蕴藉地表达事情的本意。
关于委婉蕴藉的表达方法,大致有下面几种:
之一:仔细研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同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惟,达到委婉蕴藉的效果;
之二:利用多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借代、双关、暗示等,来达到蕴藉的效果;
之三:由外延边界不清或在内涵上极其笼统概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惟,达到蕴藉效果;
有些事情不需直接点明,只需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听者根据提示去深入思索,寻求谜底,可达到蕴藉的效果;
通过侧面回答一些对方的题目,达到蕴藉的效果。
在使用委婉蕴藉的语言时也要留意,委婉蕴藉并不即是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要留意使用范围。假如说话晦涩难懂,便没有了委婉蕴藉可言;假如使用委婉蕴藉的话不分场合,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