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清晨,封丘县应举镇东大村的退休教师陈英早早就等候在自家小院,一边剥着玉米一边跟老伴念叨着:“快到了吧?”说着,他就起身到门口张望。
“你坐着吧!孩子都说了十点才到……”老伴儿嗔怪着扶着陈英老师坐了下来。
他们在等一个人。
一个陈老师25年前曾经资助过却从未谋面的女孩。
寻亲
今年66岁的陈英老师是应举镇东大村小学的一名退休老教师。1972年,陈老师成为东大村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一干就是40年。
陈老师喜欢读书,还曾是河南省读书会会员。上世纪90年代左右,他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深表同情。1992年,40的他在自己生活不宽裕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要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他在日记中说道:“当我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我要上学,我要上学,我要上学……’的呼声,好像是一个个要上学的孩子哭泣声在耳边。自从那时起,我的心就跳个不停,就产生了要帮助他们的愿望……”
很快,团省委回信,1992年8月,他正式开始对驻马店新蔡县野里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失学儿童代欢欢进行资助,直到代欢欢小学毕业。
由于当时的陈老师只是一位民办教师,工资不多,家中还有生病的老人和两个正上学的孩子。他还是悄悄地按时每学期给代欢欢汇去了20元前。一开始,每学期20元,可后来得知欢欢母亲病逝,父亲有病,他又将20元改为了50元。
陈英老师记得代欢欢每一次的回信,也记得每一次汇款的日期。那个年代,工资不多,还发放不及时,每到汇款前夕,再遇上工资迟发,陈英老师总会焦急万分。
在记事本上,他这样记录:
“工资不能随月发给,家庭收入又无其他指望,现手头极为紧张,连20元都没有了。今日好不容易从学校借了钱,汇款才有希望。
陈 英
1993.8.17”
“挽救一个流失学生,就是挽救一个未来。为让失学的儿童不在校门外,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我的生活过得紧张一点也值。
陈 英
1995.2”
……
虽然不曾见面,但6年来,陈英老师总会写信鼓励代欢欢。看到欢欢战胜困难,坚持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他很欣慰。
小学毕业后,因为工作忙,陈英老师跟代欢欢断了联系。6年前,陈老师退休,女儿出嫁,儿子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也早已成家。从民办教师转正的陈英老师如今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退休生活平静而幸福。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陈英老师越来越牵挂那个他资助了5年的孩子。
他想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欢欢,你现在生活得好吗?
去年,他按照20年前的地址,试着给代欢欢寄过去,没想到因收信人查无此人被原路退回。前不久,他又写了一封信还是没有结果。
无奈之下,他拿着过去给代欢欢的汇款单以及来往信件,来到封丘县团委求助:“25年,我们从未谋面,但她却像我漂泊在外的孩子,成了我的牵挂。现在我只想找到她,哪怕就和她说说话也好。”
幸运的是,在封丘县团委及封丘本地一些网络自媒体的帮助下,陈英老师“寻亲”的故事很快传到了上蔡,并引起上蔡当地自媒体的积极响应。很快,代欢欢与陈英老师取得了联系。
认亲
让代欢欢没有想到的是,事情过去20多年,陈英老师却一直在牵挂着自己。在她给陈英老师拨通电话的刹那,“大脑一片空白,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在一直牵挂着自己。
欢欢说,小时候,自己特别喜欢看陈老师寄给她的信。即使小学毕业后资助结束,欢欢没事儿总爱翻看陈老师寄来的信。
然而,欢欢家是土屋,还时常漏雨,一场大雨把所有信件都打湿了,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为此,欢欢伤心了好久。
再加上家庭困难状况一直没有改善,初中没毕业,欢欢就跟着爸爸一起出去打工。在通讯还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陈英老师和老家、老屋一起,成了欢欢深藏心底的记忆。
昔日的女孩如今已经33岁了,结了婚,是3个孩子的妈妈。这些年,孩子放在老家,她和丈夫在上海到处漂泊,在一些电子设备厂当一名普工,挣钱补贴家用。
在联系上陈英老师的第二天, 代欢欢决定跟公司请假,她要去封丘看看牵挂了她20多年的陈老师。
11月6日晚,她给陈英老师电话确认了来封丘的消息。
陈英老师高兴的同时,又涌上来深深的愧疚:“通上电话就很好了!不用跑的,这么远!这孩子日子过得也紧张,这来回请假耽误工作又花路费……”
“来啦来啦!”7日上午10点多,陈老师的小孙子喊着从外面跑进来。陈老师马上起身,快步走出大门前去迎接代欢欢和她的父亲。
“说了不用来回跑了,路这么远,怎么还是过来了。”陈老师嘴上责怪着,却把欢欢的手握的更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