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句话是谁说的?
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来的。
请问“不那群众一针一线”下一句是什么?
借了东西要归还,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矩
唐能通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真的吗?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真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大纪律:1.一切行动听指挥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1.说话和气。2.买卖公平。3.借东西要还。4.损坏东西要赔。5.不打人骂人。6.不损坏庄稼。7.不调戏妇女。8.不虐待俘虏
不拿群众一分一线,出处是哪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三大纪律的第二条
三大纪律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
“开门,老乡,我们不拿一针一线”出自哪里?
红军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用哪个成语代替
廉政廉洁
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什么成语形容
两袖清风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褒义
出 处
元·魏初《送杨季梅》:“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例 句
他做了多年财政干部,依然~,一尘不染。
不拿别人一针一线拿是家训吗?
小朋友都知道 ,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也不属于自己,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那就是偷盗抢劫,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属于犯罪行为。
从小父母也说过 ,小来偷针长大偷金。
解放前的中国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事例
1947年,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我军某部副连长“抢劫”民财的案件,平时既爱兵如子又治军极严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爱”与“严”交织的两难中,挥泪肃军纪,作出了悲壮而又艰难的抉择。
那一年的10月13日,刘邓率司政机关来到鄂东黄冈的总路嘴。这是一个较大的集镇,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这里很多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了起来,因此镇上行人稀少。
时近中午,邓小平政委提出到街上转一转,检查一下部队纪律作风,保卫科长张之轩随同前往。邓小平一行人正走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两个担柴的汉子,指着不远的一个店铺在嘀咕什么。邓小平顺着两个人手指的方向一望,只见一个军人用步枪挑着一卷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白纸和几支毛笔,拐出店铺扬长而去。
邓小平顿时火冒三丈,追了几步没追上,便吩咐张之轩:“你马上去调查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张之轩调查回来,向刘伯承、邓小平等报告道:“那是个副连长,他见店铺主人不在,就拿了两匹布和一捆粉条。”“什么,这叫拿?这叫抢!”邓小平厉声道,“我们事先已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要枪毙!这是纪律,要坚决执行!”
刘伯承在屋内来回踱了几步,问:“他是哪个单位的?”
“是直属警卫团的。”
刘伯承摇着头叹道:“这是灯下黑哟!问题竟发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
“下午就召开公判大会!另外,要派一些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下山参加。”邓小平接着说。
张之轩口里答应着“是”,可身子没动。
刘伯承便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张之轩一脸痛苦:“那个副连长说,他对不起刘邓首长,中秋节那天晚上,首长还……”
刘伯承一思忖,惊问:“你说的是他?”
原来,那是半个月前中秋节的晚上,机关驻在豫东商城县斛山砦。月光下,刘邓踱出屋外。忽然,他们看到远处有一个白色人影。
刘邓快步向白影走过去。原来是站岗的哨兵,把一床白花花的夹被反披在了身上。
刘伯承关心地问:“很冷是吧?”
“不冷。”哨兵见刘伯承也是身着单衣,难为情地取下了身上的夹被。
“说不冷是假话,山区夜风冷。可你披着白色夹被,是容易暴露目标的。”邓小平说:“可以多走动走动,增加自身热量。”
就在刘邓和哨兵拉着家常的时候,一个小战士跑过来对刘邓讲道:“司令员、政委请你们给评评理,他是我们副连长,正在生病打摆子,可他却硬要替我站岗!”
“那是为什么?”
“他说今天是中秋节,命令我去看演出。”
副连长对小战士大声喊道:“命令就是命令!再说打摆子是有时间的,不发作时就跟好人一样,刘邓首长是不是?”
刘伯承听罢笑着说:“副连长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赵桂良。”
刘伯承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做得对,干部就应该关心战士。”然后转过头又对小战士说:“应该听副连长的,和我们一起去看节目,不然就是犯纪律喽。”
禁闭室里,赵桂良呆呆地望着桌子上的一碗面条,这是首长们专门让炊事班给他做的,可他一直未动。泪水淌过他颌骨上日本鬼子留下的伤疤滴在面条上。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张之轩问。
“对于组织的处理,我没有意见,我……该杀,让同志们从我身上得到教训!”
突然,赵桂良抱着头失声痛哭起来:“我……家中只有一个老母,我……对不起她呀!……革命胜利后,请组织告诉她老人家,我是在战场上牺牲的,不是这个样子……”
忽然,中秋夜赵副连长替站岗的那个小战士闯进屋来,一头扑在副连长怀里:“副连长,你不应该死,让我替你死…… ”小战士又对张之轩哭诉道:“首长,你知道吗?我们副连长拿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给自己的,花布是要给我做棉衣,他说我年纪小经不住冻……纸和笔是准备给连里出板报用,那粉条……副连长见刘司令员最近瘦得厉害,又听说他爱吃粉条,就想弄点……”
听罢张之轩的报告,邓小平沉默了许久,好大一会儿才开口:“粉条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司令员,他已经很沉痛了。”这时,邓小平已泪流满面,他点起烟狠狠吸了几口,坚定地说:“法纪如山,谁也不能以身试法!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今天,我们也是硬把眼泪往肚里吞啊!”
公判大会开始举行。部队整齐肃穆,队伍里时断时续地传出抽泣声,群众也坐在一旁,鸦雀无声。
当李达参谋长宣读处决命令时,会场突然闯进一人,他就是为躲避军队、跑到山上去的那个店铺老板。他立在台前,高声哭喊:“早知军纪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会往山上跑,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首长,你们就高抬贵手,刀下留人呀!”
一位老妈妈连跪带爬来到台上,哭着求道:“首长啊!我当年也当过交通员,知道咱们部队的纪律。可拿了几丈花布,几把粉条子,也不算个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毙他呀!我代表乡亲们求求你们啦!”台下群众也纷纷随声附和。
在邓小平房间里,刘邓听了关于群众请求的报告后,他们还是沉默着……
还是邓小平先开口:“那位老妈妈讲的是群众的心里话,大家能理解,我也理解。可我们不能‘叶公好龙’啊!事虽不大,但军纪如山,动摇不得!一个没有纪律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是不会得到群众真心拥护的。尤其是目前情况下,纪律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一碰就碎!不能让人们说我们是虚张声势!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
好半天,刘伯承也沉重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一声枪响,刘邓两人身子都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刘伯承仰天痛呼:“我刘伯承作什么孽,为什么要爱吃啥子粉条啊!”
邓小平吃惊地望着刘伯承,不知道他如何晓得了这件事。邓小平喃喃地说:“应该好好安葬赵桂良同志,此事不要通知地方政府,要按烈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一个同志犯了错误,也是我们没有教育好,我们也有责任,对不起组织,对不起生养他的老妈妈……”邓小平深深地自责着,刘伯承点着头,任凭泪水流淌。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自费从北京来到大别山,来到总路嘴,在一片草丛中,找到了那个微微隆起的坟墓。他用颤栗的双手掬起一捧捧黄土,轻轻地堆上坟头,尔后深深地默哀、鞠躬……他,就是当年的保卫科长张之轩。
什么为人民服务,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简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社会就这样,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