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1年新春走基层
【专题】70年了,亲人你在哪里 ——为抗美援朝贵州籍烈士寻亲
“我们只教过怎么前进,就是没有教过怎么后退!”家住贵州织金县的抗美援朝战士宋玉林这样对记者说道。
宋玉林
1936年出生的宋玉林已经84岁了,但他依然清楚的记得当年参加志愿军前往朝鲜的每一个细节。宋玉林1951年5月参军,那一年他十五岁。从家到县城,坐了几天船,坐了几天火车,记得一清二楚。“从清镇坐了三天汽车,当时的汽车都没有汽油,烧的是木炭,一个小时走不了二十公里。”
“1952年1月,我们出国行军15天到朝鲜前线,补充在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4师341团3营7连一排二班当战士。”宋玉林口齿清晰,说起自己部队的番号流畅无比,“我们负责驻守无名高地,左边过去便是上甘岭。38军驻守中线,我们的阵地就在敌人十六国指挥所的鼻子底下。”
宋玉林参与编撰的系列书籍
上阵地的第三天晚上,宋玉林所在排接到命令袭击增援4连。他们插到敌人的侧后,猛烈开火将敌人打退。打扫战场时候他们发现了敌人安装的电话线并将其拆除,回阵地途中天已经大亮,敌人开始炮击,一颗炮弹炸在背着电话线的宋玉林眼前爆炸,把他炸出去十米多远。班长把他救了起来,拖走十多米远才苏醒过来,“我又返过去把那十多根电话线背了回来,到了阵地又昏迷过去了,三五天才醒过来。”
“鼻子耳朵都在出血,眼睛珠子被飞溅的沙子擦伤,到现在都看不见东西。”宋玉林指着自己的眼睛说。
宋玉林受伤的右眼
宋玉林对记者说了很多阵地故事。知道记者要来,他将过去的军服穿上,勋章佩戴整齐,身板笔直。在宋玉林的家中,摆放着整整一套的《织金儿女在朝鲜》,宋玉林参与了编撰。他希望将这些记忆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回到家乡的亲历者讲述着战争的故事,但并不是每个战士都能回来。辽宁锦州烈士陵园109位贵州籍抗美援朝烈士长眠于此。由于个人信息登记不全,受方言,口音影响,墓碑上仅刻下烈士所在省份或音译的县区信息,70年间烈士们与亲人久久相隔。
今年3月份,织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了一封来自锦州的寻亲信。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宋波对记者说道:“信息实在太少,仅仅是一个名字。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向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了解信息,终于找到了两位烈士龙兴祥与谢华恩的亲人。烈士龙兴祥家族谱上记载有龙兴祥的名字。“
织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宋波
烈士龙兴祥家族的龙氏族谱
而烈士谢华恩则没有太多的资料。为了确认谢华恩的亲人,工作人员翻阅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料,+的主要负责人,他为退伍军人服务了30多年,身上便有了一些军人气质,腰板挺直,说话利落:“烈士家人都提出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去到安埋英烈的地方,去瞻仰他们的亲人。”
谢华恩母亲领取抚恤金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