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中国新型战机进驻西藏 开辟6个机动雷达阵地(图)

作者:东东笑话网2021-04-12 20:46类型:互联网动态 已有81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那片天空令蓝天骄子着迷。本报特约记者刘应华摄

那片天空令蓝天骄子着迷。本报特约记者刘应华摄


  抬头仰望 俯首登攀

  孙晓青

  在驻西藏空军某雷达站采访时,一位大学生指导员感叹:高原官兵干的许多事情,在我看来很伟大,可在战士们眼里却很平常。他举了个例子,就是这篇通讯中提到的官兵们像纤夫一样用人力拉转雷达的故事。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每每遇到,雷达站官兵迎难而上,自觉履职,感觉平常在情理之中。指导员初上高原,饱受缺氧之苦,知道这样干是在拼命,由此生发对于“伟大”的感慨,也不足为怪。

  细想又不尽然。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往往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而大相径庭。就这件事而言,指导员与战士看法的差异,与其说是位置各异的高度差,不如说是认识不同的境界差。

  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思想往往受制于环境:处于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名缰利锁时常环绕,各种欲望都会发酵;置身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履行使命就必须排除杂念,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正如官兵所言,需要“把奉献当成习惯,把牺牲当成归宿”。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高原,提升人的境界;雪域,纯净人的灵魂;使命,成就军人价值;荣誉,激励官兵前行。驻西藏军人靠着超越常人的奉献和牺牲,在亘古高原打造出一片感天动地的精神高地。

  于是,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标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标高在哪里?让我们仰望高原,向那片迷彩的精神高地致敬!

  精神高地,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寄托着民族的梦想。当今中国,物质世界再怎么发展,精神世界也不能委顿和矮化。就像军人打仗必须占领制高点一样,面对令人向往的精神高地,我们该怎样行动?

  答案很简单:抬头仰望,俯首登攀。

  连绵的雪山,奔腾的江河,翻飞的经幡……

  耸立的哨楼,旋转的雷达,轰鸣的战鹰……

  踏上西藏高原,探访雪域边关,一串问号总在叩击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我们会动不动热泪长流?为什么我们会时不时激情澎湃?都说这里是一方净土,为什么?都说边关军人伟大,为什么?

  “新春走军营”记者行动早已结束,可我们总也放不下采访中结识的那些人和听到的那些事。每每念及,感悟良多: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驻西藏部队官兵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让亘古高原隆起一片值得仰望的精神高地。

  雪域高原,崛起新型戍边人才方阵

  1、高原迎来新一代“高原红”

  澜沧江源头,昌都军分区某通信连。

  2010年年底,一群新一代“格桑花”走进军营。11位女兵,来自4个不同的民族,其中有7位是大学生,包括搞网络的,编软件的,副班长张玉还是山东鲁东大学法律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双学士。

  她们个个都很时尚,人人都有一技之长。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玲,经常给战友们讲授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连队成为军分区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就读于重庆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谭芳,训练间隙又当主持又拍DV,将连队的战备训练生活搬上军分区电视台,成为官兵喜爱的主持人。

  一年多的摸爬滚打,给她们的脸庞镀上一层浅浅的“高原红”。

  无独有偶,去年底才上高原的空军某雷达团126名新兵,今年2月11日做出一项庄重选择:他们刚刚结束新训,围着一张大红申请书,争先恐后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些新兵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目标一致坚决要求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甘巴拉雷达站已换装某新型雷达。为让新装备早日形成战斗力,三级军士长、雷达技师孙忠德苦学苦钻,记下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摸透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模块,他的一项革新,使磁控管的寿命延长2倍,获得空军技术革新成果奖。一次保障重要飞行任务时,操纵员报告雷达高度显示失灵,孙忠德凭借过硬的技术,仅用2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去年秋季,新型战机首次转场某陌生机场。已经在陆空联合演习场驻训2个多月的某雷达团机动分队征尘未洗,营门未进,受命后昼夜兼程1000多公里,翻越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像“变形金刚”般快速展开,在无人区开辟了6个机动雷达阵地,出色完成了任务。

  担负此次雷达情报保障任务的,80%以上是士官。他们的脸庞上,几乎都有清晰的“高原红”。

  “高原红”是老西藏引以为自豪的印记。新一代士兵不仅延续了老一代西藏军人的外部特征,更传承了他们坚守高原、卫国戍边的精神血脉。

  2、边关走来新一代“边防通”

  今年1月26日,印方邀请我方进行临时会晤,庆祝印度独立日及我国传统佳节春节。某边防团团长姚仕成,率领中方会晤组与印方会晤代表互致问候,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这是乃堆拉口岸的中印两军第64次边境会晤。

  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翻译李兴,自1997年以来一直坚守在这里,除了会晤站的日常工作,他还经常随官兵一起巡逻执勤。15年的摸爬滚打,使他不仅对边防法规和相关国际法了如指掌,而且熟悉边境口岸的一山一石,熟悉巡逻路上的一草一木,堪称新时期边防线上的“外交官”。

  边防无小事。对于边防官兵来说,每时每刻都需要瞪大眼睛。

  某边境贸易通商山口。去年6月,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毕业于西藏大学的藏族战士顿珠,发现在入境人流中,有一名神情紧张的形迹可疑者。顿珠一面将情况向哨长汇报,一面上前盘查。对方很快露出马脚,后经军地联合调查,证实此人是一名非法入境者。

  去年4月,西藏军区组织参谋队伍专题集训,把培养“优秀参谋”与培养新型“边防通”结合起来,增加了运用现代手段指挥边防勤务和处理边境突发事件、陆空联合等内容。他们还请陆航部队飞行员介绍空中巡逻知识,让参训人员学习掌握空中巡逻技能。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一代“边防通”,新在知识更丰富、技能更全面上,他们已当之无愧地担当起边境管控的重任。

  3、蓝天上飞翔新一代“金头盔”

  今年春节刚过,雪域高原仍然天寒地冻,一场信息化条件下跨昼夜实弹轰炸训练如期举行。

  参训的某航空兵团是一支作风顽强的“种子部队”。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他们驾驭“歼-10”编队,米秒不差地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从去年夏天驻训高原以来,他们先后完成了陆空联合演习、陌生机场起降、夜训、全员实弹打靶等任务,创造了空军高原训练多项纪录。今年初,空军授予航空兵部队10名对抗比武的尖子飞行员“金头盔”奖,他们就占了3名……

  气温降至-20℃以下,高原某机场实施灯光管控,伸手不见五指。随着一声令下,“金头盔”苏宛、万松峰、彭礼忠等先后驾机带弹起飞,穿云破雾,抵达海拔3800米的靶场上空。一阵阵轰炸电闪雷鸣,靶标顿时灰飞烟灭……评估显示,这些精确制导炸弹全部命中目标。

  团长卢建军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敢于和任何对手刺刀见红!”

  与“金头盔”们朝夕相伴的,还有一支博士硕士科研团队。去冬今春,为了填补高原航空医学领域的空白,空军某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罗永昌带领由9名博士、15名硕士等组成的高原试验队,来到雅鲁藏布江畔安营扎寨。7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四上高原,亲临指导,足迹遍及高原机场、雷达阵地。经过9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攻关,试验队先后取得“5个首次研究验证”“4个方面理论突破”“探索3种新模式”的阶段性成果和重大进展,为航空兵高原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被誉为“飞在飞行员前面的人”。

  和这些博士硕士一样,在西藏高原,还有许多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

  那曲军分区生产生活保障中心技师、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学博士赵泽孝,潜心研究高寒缺氧环境中的植物生长规律,在室外试种90棵杨树柳树,经过两个冬夏的考验,树苗存活率已达80%以上。

  一片新绿,有望在藏北高原生成。新绿成荫,不也正是新一代驻藏军人的象征吗?

  4、复合型指挥员坐镇新一代“中军帐”

  海拔4700多米的某高原训练场,一场陆空联合演习拉开帷幕。

  走进演习指挥所,只见一群身着不同军兵种服装的指挥员齐聚一堂,共商大计。这些来自西藏军区、驻藏空军、陆军航空兵以及专业技术兵种部队的指挥员,大多有着高级院校培训、跨军兵种代职、出国留学访问、参与重大军事行动等经历。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使联合谋划、联合行动、联合保障更加自觉。

  战斗打响,参演部队目标高度一致,从空中到地面,从火力单元到情报信息,从战略企图到后勤保障,完全融为一体……

  以往只是逢年过节“串串门”,如今却要在训练场上联手“过日子”,联训联演已成为驻藏部队各级指挥员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习惯。

  龙年新春第一天。上午9时许,一阵急促的战备转进铃声骤然响起。驻藏空军某指挥所司令员蔡自华从容指挥部队迅速转进,一座座雷达天线快速旋转,一架架战机轰鸣着滑向起飞线……

  飞行员出身的蔡自华,先后参加过多次陆空演习的组织指挥,他结合部队实际撰写的多篇研究文章,提出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为总部和空军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检验一支军队的核心军事能力,首先要看指挥员的军政素质。近年来,经过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的锻炼摔打,驻藏部队已经崛起一支经验丰富、经历复合、时刻准备打仗的新型高素质指挥员队伍。

  无私奉献,热血忠诚铸就边关军魂

  5、战胜缺氧凭意志,赢得富氧看精神

  初到西藏,记者被告知“走路要慢,说话要慢,吃饭要慢,凡事慢三拍”。为啥?因为高原缺氧,不能剧烈活动。

  然而,当记者走进一座座军营,感受到的却是广大官兵自觉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匆匆脚步

  脚步匆匆,西藏军区和空军驻藏某指挥所密切协作,相继破解了信息化条件下高原陆空联战联训的一系列难题,联战联训步入常态化;

  脚步匆匆,武警西藏总队某特情中队士官杨卜,连续3个月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山顶,摸索新式狙击步枪高原缺氧条件下的精度射击要领,带出了30多名“神枪手”;

  脚步匆匆,在“门巴将军”李素芝带领下,西藏军区总医院近年来组建了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抽组了4支野战医疗队,野战救护训练步入常态化。

  有人说,能够坚守高原,躺着也是奉献。可驻西藏部队官兵不这么看,他们更爱说的是:海拔高境界更高,缺氧不能缺精神。

  2009年初夏,为了主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驻藏空军某雷达团参谋长朱永剑奉命出征,带队勘察野战阵地。

  那是一次充满艰辛的探索之旅。西藏的山,看上去近在眼前,爬起来难上加难,有些甚至亘古无人涉足。预选阵地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巅,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背着沉重的勘测仪器和干粮跋涉山间,途中常常遭遇风雪、沙尘袭击,有一次还遇上塌方,险象环生。

  整整一年间,他们跑遍了阿里、那曲、昌都等7个地区,行程4.7万公里,为雪域“千里眼”选定了一批野战阵地。

  缺氧的大环境不好改变,富氧的小环境却可营造。在军委、总部的亲切关怀下,广大官兵艰苦奋斗,主动作为,长期困扰高原部队战备训练、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难题逐步解决,部队卫国戍边的能力不断增强。

  6、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阵地守丢了

  今年4月7日,巴基斯坦北部锡亚琴冰川地区发生雪崩,巴139名边防军人和平民被埋,举世震惊。

  在西藏高原,雪崩并不鲜见。2007年3月的一天傍晚,驻守边境一线的某哨所遭遇雪崩,7名战士3人当场牺牲,4人身负重伤,哨所一时失控。危急关头,连长谭华奉命带领7名官兵,翻过陡峭的山崖,蹚开厚厚的积雪,奋力攀爬12个小时,终于在凌晨6时赶到哨所,接替防务。

  高寒缺氧,峭壁悬崖,雪崩、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就是这样的风雪巡逻路,时刻丈量着官兵对祖国的忠诚。

  昆木加哨所,担负着中尼边境数十公里边境线守卫任务,海拔在4598米至5173米。去年八一,哨长吕学智带队巡视某号界碑,途中天气突变,暴雨骤至。战士徐桂林滑倒在地,左脚踝扭伤错位,无法行走。前进还是后退?吕学智坚定地说:“巡逻是上级命令,不得有误,就是背,也要背着小徐到点到位。”

  就这样,巡逻队8名战友轮流背着徐桂林,在雪地里走了5公里,终于全员按时到达界碑……

  座谈中,官兵们一再表示:“作为新一代边防军人,我们一定牢记神圣使命,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阵地守丢了!”

  和守卫边境一线的陆军官兵一样,空军雷达兵守护着祖国的空防安全。

  驻藏空军某雷达团的阵地都在雪山之巅,平均海拔4988米。在如此高寒缺氧环境中长期坚守,90%以上的官兵患有各种高原病,但雷达情报优质率年年保持100%。

  大雪封山的季节,昌都雷达站雷达天线转动轴发生故障,配件一时无法到位。官兵们二话没说,冒着-20℃的严寒,在海拔5030米的雪山之巅,像纤夫一样,用背包带拉着天线整整转了一个月。

  坚守的动力从哪里来?登上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答案一目了然:阵地上用石头镶嵌的中国地图中央,凸显着6个鲜红大字祖国在我心中!

  7、把奉献当成习惯,把牺牲当成归宿

  在武警西藏总队驻地,有一片年深日久的树林。一棵棵高大的乔木树围盈尺,枝干沧桑,仿佛在无言诉说着一代代戍边人守望高原的坚定志向。

  武警青藏铁路唐古拉中队为此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该中队驻守藏北高原,担负着青藏铁路唐古拉山138公里无人区段的巡逻守护勤务。那里海拔5000多米,最低气温-40℃。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创造了24小时“全区域往返、多时段交叉、全天候监控、多地段叠加”的巡逻方式,近年来共排除各类险情50多起。每当一趟趟列车平安进出西藏时,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似乎在反复吟唱着官兵们那响亮的口号:“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祖国”。

  在某雷达团的军嫂座谈会上,我们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甘巴拉雷达站报务员陈书远,在阵地值班期间,一天接到3封加急电报:“爱人难产,速归!”当时航空兵部队正在西藏驻训,任务繁重,而阵地上只有他一个报务员。当他一狠心把电报揣进口袋时,千里之外的妻子已被送进手术室,医生边抢救边责备:“谁是她的丈夫?太不像话了!”妻子忍着剧痛辩解:“医生,请不要骂他,他在西藏当兵……”一句话,在场的人全哭了。

  把奉献当成习惯,把牺牲当成归宿。这何尝不是西藏军人创造的一种文化!

  采访期间,我们特意记下一组为国捐躯的边防官兵的名字

  惠剑,某旅副政委,去年8月2日凌晨突发高原心源性疾病,倒在雪域高原,年仅38岁;

  仲晓杰,某部参谋,今年2月8日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暴风雪,倒在雪山之巅,年仅26岁;

  王恩银,某边防连上等兵,2010年9月15日,在巡逻途中滑入冰河,被湍急的河流吞没,年仅19岁;

  孟德江、孙林,某雷达团士官,2010年8月11日,在执行任务途中光荣牺牲……

  据有关方面统计,最近两年,先后有数十名官兵为国捐躯。

  铸魂育人,先进军事文化引领成长

  8、成长,在千秋英烈的感召下

  今年1月22日,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高原试验队在雅鲁藏布江畔的某机场,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4名战士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20多位博士硕士党员同时重温入党誓词……

  “与高原官兵朝夕相处,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那种特殊环境里重温入党誓词,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让人终身难忘!”回忆起这一幕,试验队两位女博士杨蕾、杜鹏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与高尚为伍,必受高尚熏陶;与崇高同行,必受崇高感染。在西藏,广大官兵既是“老西藏精神”“甘巴拉精神”的践行者,又是深得这种精神滋养的受益者。

  那曲军分区门诊部护士彭燕,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彭燕的父亲是一位在西藏战斗过30多年的老边防。她从小在西藏林芝的军营长大,从父辈身上读懂了国家的重托、军人的使命,边防军人爱党、爱国、爱民的“红色基因”渐渐融入血脉,渗入骨髓。军校毕业前夕,彭燕毅然向组织递交申请:我要去那曲,我的根在西藏!

  千年那曲,万里羌塘。在这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年冰冻期超过250天的恶劣环境里,彭燕自觉以李素芝等“老西藏”为榜样,以柔弱之躯昂首挺立。

  风雪12载,万里巡诊路,她在为藏北军民送去健康、送去温暖的同时,也在“生命禁区”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全军知名的英模。

  在西藏,许多地区都建有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千百个为国捐躯的英烈。每当春节、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各部队都要组织官兵带上鲜花和烟酒,到烈士陵园进行祭奠,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开展传承“老西藏精神”专题教育。

  每次面对记者的镜头,彭燕总是诚恳地说:“与长眠在那曲烈士陵园的先辈比,我实在是微不足道!”

  9、成长,在激扬青春的实践中

  在驻西藏部队,还有一批追寻“老西藏精神”“甘巴拉精神”而来的学子。

  江城武汉—云南边陲—甘巴拉。甘巴拉雷达站技术保障室主任伍长明的“戍边路线图”,走得颇费周折。

  1998年,他由地方考入空军雷达学院,因深受甘巴拉雷达站官兵事迹所感染,毕业时坚决要求去甘巴拉,不料却被分配到云南边陲。尽管那里也很艰苦,工作干得也很出色,伍长明却总为没能上甘巴拉心有不甘。2007年,空军组织优秀技术干部到甘巴拉雷达站交流锻炼半年,他有幸参加。交流结束,他再次申请坚决要求留在甘巴拉。

  8年的孜孜以求终偿夙愿。在甘巴拉,伍长明如鱼得水,发挥专业特长,干得红红火火,很快就成了雷达站的“技术大拿”,也成为战士们最敬佩的人。今年1月4日,驻训的新型战机组织新年度第一次训练,担任阵地总值班的伍长明,带领官兵从容处置多批空情。1月16日,雷达突然发生故障,伍长明和两名技师从下午5时一直抢修到夜里10时多,终于排除了故障。

  团长胡大庆告诉记者,有伍长明在阵地上担负总值班,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吴毅恒的“从军路线图”与伍长明类似:清华校园—西藏拉萨—查果拉。

  去年12月,正在清华大学读大三的吴毅恒应征入伍,成为清华史上第一位进入西藏军区部队服兵役的在读学子。新训结束,他又申请到西藏军区海拔最高、条件更为艰苦的查果拉哨所服役。

  “人生"清华"在军旅!”吴毅恒告诉记者:来西藏前,他的3位清华学长刘刚、贾娜、谭振文,从部队退伍返校后都签约成为国防生。这说明,军旅生活确实锻炼人,要不然他们不会选择重返军营。

  一个渴望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一支渴望强大的军队,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高寒缺氧的阵地、大雪封山的哨卡,这片精神高地形成的强大“气场”,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余琨告诉记者,每年补充部队的大学生干部,90%以上都是主动申请进藏的;每年入伍的新兵,90%以上都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哨所戍边。

  10、成长,在嘹亮战歌的旋律里

  那曲军分区的营院里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刻着“海拔4516米”,另一块刻着“祖国,这里有我”。

  神女峰下某雷达站,每个官兵的床头都镶着一张小卡片,上面书写着各自的姓名和自撰的“励志格言”。

  每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尤其是那一首首传唱经年的军歌,更像一个个强大的“磁场”和“熔炉”,只要唱起来,便能产生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的力量。

  “趟过最后那道冰河,翻过最后那架达坂。走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爬上了高原上的高原,看见了千年翻飞的经幡,就看见了我们的哨所营盘,好男儿当兵就要走阿里,走阿里上高原。缺氧咱就吸口烟,寂寞咱就使劲喊……”《当兵走阿里》,唱出了戍边人的豪迈!

  “云彩飞不过你哟,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哟,甘巴拉;有一队人向你走来,甘巴拉;他们的名字叫金珠玛,金珠玛。从此你飞扬起勇敢的笑声,从此你长出了高高的雷达……”《甘巴拉》,唱响了雷达兵的深情!

  还有《守护吉祥》《守望雪域》《祖国啊,这里有我》《哨所的天空》等等,无不激荡着高原军人的报国情怀!

  诗言志,歌传情。在甘巴拉雷达阵地的阳光房里,有一面刻满人名的铜墙,上面是一代代戍守阵地的官兵姓名。驻藏空军某指挥所政委王伟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条件限制,有的官兵牺牲了也没能留下名字,成为无名烈士。现在我们把每一个在雷达站战斗过的官兵的名字刻在铜墙上,就是要让大家都做有名的英雄。不管是谁,往这面刻有自己名字的墙下一站,能不热血沸腾吗?

  在这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着实实在在的载体,看得见、摸得着,成为人人能参与、个个在践行、代代可传承的“队魂”“连魂”。(刘兴安李国文郭丰宽刘应华)

  作者:刘兴安李国文郭丰宽刘应华 (来源:解放军报)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