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球迷在莫斯科世界杯赛场观看比赛。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摄
6月14日,来自中国江西的球迷熊培相(中)与妻子在世界杯吉祥物前合影。
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6月25日,几名支持西班牙队伊涅斯塔的中国球迷在开赛前造势。
新华社记者 李明摄
6月20日,杭州,超过30摄氏度的南方湿热天气,体感上难言享受,大街上遍是汗流浃背的行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地上,工人们满脸笑容,看着眼前两部手机,虽说已是下班时间,有人还没摘下红色安全帽。手边摆着一些打包带回的烤串和绿色啤酒瓶。
一位工人用粗粝的大手,在本子上画出表格,清晰记录着每天的比赛,只是场次后写的不是各国球星名字,而是“老谢”“小张”“华哥”“王强”等—都是工友名字。这是一张独特的轮班表,轮到谁,就用谁的手机流量看优酷上的世界杯比赛直播。在电视、网络极为发达的今日,工地上只有手机这个通往世界杯的介质。有些手机屏幕碎了,有些蒙了尘,但几乎每一部都连着充电宝。
看世界杯猜比分的快乐也未缺席。几块砖、两根圆柱形铁管,便成了那晚葡萄牙对摩洛哥的比分“1:0”。工人们举杯,为这一夜喝彩。
四年一轮回,世界杯在中国从不缺少存在感。自从40年前第一次看到世界杯转播开始,从橙色风暴荷兰到五星巴西,从球王马拉多纳到巨星齐达内,从战术严明的欧洲球队到狂野奔放的南美球队,世界杯带来的笑容与眼泪、速度与激情,在时光陪衬下,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夏日记忆。
如今,又是精彩绝伦的世界杯,又是时差、啤酒与小龙虾,又是聚在一起看球的快乐、心仪球队输球的痛苦。当中国人迎来世界杯时刻,故事中总是充满饱和度极高的情节。
热爱——
记忆中,世界杯无处不在
在青岛这样一座城市看球,少不了啤酒、烧烤和朋友作伴,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尤其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尽管家中有一台4K超高清电视,李海飞还是喜欢叫上住在附近的几个老友,去楼下“董家烧烤”店要几扎啤酒,一起围着店里的小电视看。“自己看球多没意思,凑在一起才热闹!世界杯四年才一次,这个月有盼头。”
四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屏幕上的大力神杯,年轮般出现在人们生命中的各个节点,选择了观看世界杯,会在多年以后发现,世界杯也是人生的记录方式。
“作为球迷,经历了四届世界杯,身边陪着看球的人每次都不一样。”周缘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正值备战中考时,日子很不轻松。“看到场上球员们飞奔,用努力获得成功,给我很大的鼓舞。”伴随着自己热爱的西班牙队接连在欧洲杯、世界杯夺冠,周缘在求学路上也一路奔跑,进入清华大学读书。
当然,人生也像球队一般,进退总是难免。大一那年,还未细细品尝初进清华的新鲜和喜悦,迷茫感便扑面而来。2014年世界杯,被球迷委以众望的西班牙队在小组赛第一场以1:5惨败荷兰,到小组赛第三场时,已无出线希望。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周缘,跑到厕所痛哭一场。
“世界杯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我会把它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那时就感受到,人生很像足球赛,那不如意的一面,也是必须面对的。”周缘对本报感慨。如今已是周缘在清华读书的第五年。她的人生,在又一个四年后成熟了不少。“现在不会这样了,喜欢的球员也差不多都退役了,是很‘佛系’地看球。”
但对看球已有20年的张自方来说,当自己喜欢的德国队在对阵瑞典的比赛中,以一计精彩任意球实现世界杯常规时间最晚绝杀纪录时,实在无法淡定。
“我出生于1992年6月8日晚上,10年后,2002年同一天的同一个时辰,中国队在世界杯上0:4输给了巴西。”这样的巧合,让这个体育迷对足球有了别样的记忆。
但那场比赛中,令他记忆最深的并不是大比分落后,而是一脚没打进的射门。“我记得特别清楚,中国队有一次射中了门柱,那可是巴西队的门柱!”
张自方的父亲年轻时是大学足球队一员,数次夺得四川省高校冠军。这位热爱足球的父亲,甚至联系当地体校专业足球教练,来为儿子的足球队上课。“小学那会,我也‘子承父业’,当上了校足球队队长,穿上10号球衣,戴上队长袖标。那是人生中一个辉煌时刻。”
踢球的故事没延续太久,看球的习惯却持续至今。13岁开始,张自方离家去外地求学,在初高中宿舍里度过了两届世界杯。熄灯后的宿舍没有白天那样嘈杂,六个男孩围着桌上一个小小的MP3听广播。没有种满草皮的球场,也没有球员矫健的身影,只有梁宏达激情澎湃的解说声,带着想象中的芳草味,留在了青春记忆里。
连接——
那些年,中国人这样看球
北京出租司机达师傅面容清瘦,话不太多。随手一调电台,传来足球解说的声音,一看时间,刚好八点。
每晚八点开始边开车边听广播,回到家再看凌晨两点的比赛,就是达师傅的“世界杯”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没有电视不都是靠听嘛。听的话,就需要点想象力,想象那个画面。”
在“超清”“高清”等电视画质为人们熟悉之前,一台收音机足够满足那个年代的球迷。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自由空间选择,中国球迷与世界杯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丰富着国人的足球体验和记忆。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人的世界杯记忆,与改革开放同一年开始。
1978年第11届世界杯,当白色纸片如雪片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纪念碑球场飘落时,伴随着阿根廷球迷的纵情高歌,中国人真正开始知道世界杯。
李海飞记得,那年年初,在法国工作了两年的父亲回到青岛家中,带了大大小小的礼物,其中最瞩目的便是一台彩色电视机。那时,黑白电视机仍是奢侈品,彩电更是难得一见。世界杯决赛时,十多个邻居挤在家里,围着这台9英寸的小电视,为万里之外阿根廷球场上的每一次进球心潮澎湃……那时那景,李海飞至今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