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社區裡,居民彼此不認識、交流少,給基層治理帶來挑戰。廣東佛山禪城區的破解之道是建設“共享社區”,整合社區資源,促進服務共享,增進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線上通過手機APP,智能匹配居民的需求與可共享的技能和服務﹔線下有共享空間,居民把閑置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按需取用。此外,禪城設立身份認証機制,保護居民的安全與隱私。
“年輕時學的那點技術,退休后派上了用場。裝水龍頭、通下水道、修小電器……隔三差五,總有鄰居來找。”家住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紅葉新天地小區的73歲老黨員李可琛說,鄰居在網上看到他懂修理,有事就請他幫忙,一來二去,他結識了不少朋友,常坐一起談天說地,不再整天悶在家裡。
禪城區市民結構多元化、訴求個性化,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比接近1︰1。大家雖住一棟樓、一條街、一個小區,但大多形同陌路,給基層治理帶來新挑戰。
去年,禪城區以老舊社區最集中的祖廟街道為試點,整合社區資源,促進服務共享,消除“陌生人社區”這一痛點。今年7月,禪城88個社區全面鋪開建設“共享社區”,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氛圍,重構社會信任機制。禪城區委書記劉東豪說:“鄰裡多交往,互相熟悉,增進感情,矛盾就少了,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就強了,社會治理也變得簡單溫馨起來,共建共治共享自然就落到實處。”
有物出物有力出力
共享項目不斷細化
禪城區的“共享社區”,起步於“一屋一網”。其基本思路是,小區開辟“共享小屋”,集中存放居民閑置的工具、衣物等,大家各取所需,互通有無﹔社區創建共享APP,錄入小區居民需求信息、服務技能等,隨時點擊,對接需求。
退休老人候毅明是普東社區的一名志願者。暑假期間,他主動提出“共享時間”,願意幫助鄰裡集中照護孩子,解決上班家長的后顧之憂。他說:“趁身體還可以,為社會貢獻一份力,也可以帶動更多人參與志願服務。”
線上點對點、線下面對面。禪城區“共享社區”利用大數據技術,定位、識別、匹配,精准對接服務,逐步改變“擁有”“專享”舊觀念,營造“信任”“合作”新氛圍。線上,有黨群服務中心信息平台、共享社區APP等,居民隻要下載手機客戶端,點擊自己可供共享的技術、資源或所需服務信息等,“需求清單”與“服務清單”會智能對接。線下,全區開辟了66個共享物理空間,大家可拿出閑置的梯子、錘子、玩具、手推車、圖書等物品,供有需要者取用。
“既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解決了居民日常生活煩惱,也符合生態環保理念。大家把‘共享小屋’視為自己家,對鄰居、物管、街道干部的信任度大大增強,參與共享者越來越多,服務對接內容不斷豐富。”培德社區黨委書記蔡海萍說,培德社區向小區“共享小屋”捐贈了電子血壓計、血糖儀、輪椅、拐杖等家用醫療器具,舉辦老年人居家照護技能、“三高”防控健康等講座,不斷細化共享項目。
設置積分機制
喚醒“沉睡資源”
“共享社區”剛問世時,居民的戒備心強,參與者寥寥無幾。禪城區委組織部門經過反復調研,決心創新思路,讓黨員帶頭上網登記,共享物品、技能等。
祖廟街道塔坡社區黨委通過“公民道德課堂”“社區黨委書記上黨課”等平台講述先進典型的故事,帶動更多黨員、群眾參與共享服務活動。
“頭正身直足平,眼離紙面一尺,手離筆尖一寸,胸離桌緣一拳。”在塔坡社區兒童助托義教課堂,禪城區硬筆書法協會主席連鑾權講解書法姿勢,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連鑾權說:“我是新佛山人,10多年來得到過很多人幫助。現在參與社區共享志願服務,以一技之長幫到別人,我覺得很開心,也是回報社會。”
為了“共享社區”能可持續發展,禪城區設置了“服務得積分、積分享愛心”管理機制。社區黨員參與共享服務,均可量化為“愛心積分”,存入“愛心銀行”,可憑積分兌換自己所需服務。迄今,禪城區“共享社區”APP注冊人數2.4萬,參與活動者達5萬多人次,提供共享物品近1.3萬件、共享技能30余種,受益者超2.1萬人次。
“一融合二激勵三共享,‘共享社區’是多贏之舉。”禪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方岳明說,這樣一來可以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破解組織力弱化難題,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互惠互利,喚醒社區“沉睡資源”,“陌生人”變“老熟人”。
數據技術助力
安全更有保障
網絡虛擬空間人員身份不易確認,共享服務過程中如何保証安全和隱私?禪城區將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結合,設立IMI(我是我)身份認証機制,實名注冊,全程留痕,確保身份真實可靠,保護居民個人隱私。
“區塊鏈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創新應用,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相互佐証、自我加密等特點。我們用之於共享社區建設,讓真實個人與虛擬身份產生強關聯。通過身份認証,大家可以確認對方真實的數字身份、信用記錄、活動痕跡等,讓共享服務互信、持久,賦予數字時代信用社會新內涵。”禪城區數據統籌局副局長鄭小廣說。
馬樂是新搬進華強小區的一位年輕姑娘,免不了要安裝些小家具。她想自己動手,卻缺少工具,找別人幫忙吧,又不太放心。她嘗試登錄APP共享空間,發現同小區的肖阿姨發布了共享工具箱,而且評價高、信譽好,便大膽致電聯系。一借一還,馬樂和肖阿姨很快成了老朋友,經常相約一起運動、出游。
記者在塔坡社區一間“共享小屋”看到,貨架上整齊擺放著玩具、紙張、衣服、烤箱、工具箱等物品。門口牆上列明四大“共享品牌項目”——圖書共享、文化技能共享課堂、物品共享、兒童助托。塔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翠嬋介紹:“我們開展社區共享服務之后,有助於打破人們戒備心理,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走向現代城市熟人善治社區。”
目前,禪城區正加強“共享社區”大數據分析,推動公共服務精准化、均等化、可控化、便利化,努力打造共通共融、閉合穩定的治理格局,力爭繼續創新社會治理、優化民生服務。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2日 20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