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4月6日电(刘甜甜)进入4月,雨水逐渐增多。人民网安徽频道从省农委获悉,今年江淮大地的降雨过程预计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全省农业部门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攻坚战已打响。
据悉,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安徽省麦区重大流行性病害,可控可防,但不可治。在赤霉病中等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5%~15%,大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30%~60%,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危害性非常大。而且,感病籽粒病菌可产生多种毒素,人、畜误食病粒后会引起发热、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如不及时预防小麦赤霉病,一旦病粒率超过4 %,粮食部门严禁收购入库,从而影响小麦收购和农民收入增加。据省植保总站近期预测,今年田间赤霉病菌源量大,需实施预防面积约6500万亩次,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农业提质增效,事关农民持续增收。省农委主任、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陶方启强调,要把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坚决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硬仗。据悉,目前全省农业部门正在强化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工作,为科学防控打牢基础。在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时间节点前及时召开全省小麦赤霉病现场观摩活动,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散户开展防治。此外,省农委将采取工作检查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派出督导组赴小麦主产区开展指导服务。以大型农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为重点,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赤霉病防控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