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洱海,人人有责。”在接受采访时,当地村民一再重申了这一共识。应该说,在此事上,当地官方和民众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就具体举措和实施路径存在分歧。一个迫切的追问是,为防洱海污染而铲拔大蒜,这是否必要、是否合理?无论如何,闹到下田强铲的地步,所造成的观感都是极其恶劣的。对此,当地有关负责人其实也心中有数,直言“在禁种大蒜这个工作上,政府部门在时间上掌握得不好,导致农民产生情绪”。
八月份才开始宣传禁种大蒜,九月份还没有硬性要求,到最近却强行把已长出来的大蒜铲除。如此跳跃式的施政治理,也难怪村民会抱怨连连。常识是,包括大蒜在内农作物种植本身就具备极强的节令性、周期性,若是在收获之后、播种之前适时介入叫停,引发的抵触和反弹原本可以小很多。而还需厘清的是,对于一地来说,农业生产也存在着自己的传统与惯例,“改变”需要时间、耐心,绝非朝夕之功。大理动辄禁种、铲除大蒜,可谓操之过急、用力过猛了。
以保护洱海之名铲拔大蒜,这种粗暴的做派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本身就是对生态保护事业的伤害。洱海的污染源里,大蒜灌溉用水到底占比多少?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性方案,可以杜绝“种蒜污染洱海”的现象?凡此种种,都该通过精确测算、系统论证给出答案,而绝不应凭着想当然就意气用事。
的确,必须承认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必然会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涉及利益的重新再分配。这一系列过程错综复杂,稍稍不慎就可能横生枝节、消解合力乃至制造对立。处理好这一切,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有坚定意志、霹雳手段,也要有人性立场、柔软身段。大理光顾着铲拔大蒜,却并未给予公允的补偿,也没有及时引入另外的农作物推广,这显然是欠妥的。
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增强民众福祉。这个过程中可以有阵痛,却不应该有“折腾”。铲拔大蒜保护洱海,到底属于哪种,还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论据才是。
然玉(四川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