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走出去”传递内蒙古好声音

作者:东东笑话网2018-10-12 21:53类型:互联网动态 已有100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前些日子,在深圳举办的一场高端文化交流活动中,兴安盟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作品——“芍药绽放”大放异彩。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了马耳他驻华大使Mr John Aquilina,大使先生对这份源自清代技艺的礼品赞不绝口。目前,科右中旗已经形成了王府刺绣产业村51个,共有2.1万名妇女参与到了王府刺绣产业中。王府刺绣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中有关于创新性发展等重要观点和重要论述,已成为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的工作方向和行动指南。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风光辽阔壮美,红山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河套文化等独特而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熔铸了118万平方公里特有的精神品质。在这片孕育着文化创新的沃土上,汇集了精妙的文化创意,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深圳文博会上,内蒙古高勒牧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展位醒目的写着“草原的礼物”。参观者的目光汇聚在一个个身穿蒙古族服饰的公仔上,这些神态可掬的公仔身着蒙古族28个部落服饰,仅去年就作为“草原的礼物”送出了6000套。董事长索伦嘎认为,蒙古族公仔市场辨识度比较高,之所以被大家认可,根本原因是产品中融入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是通过文化创新与生活接轨,融入生活才是传统文化现代化正确的打开方式。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越来越“热”。全区设立了13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对70多个项目的实践过程和207位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

在保护中创新,内蒙古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从几年前的313种到现在的6117种,合作厂家从12家发展到现在107家,文创产品销售厅成为博物院的“最后一个展馆”。琳琅满目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让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着一次次美妙的穿越。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又需要文化创新的匠心独运。自治区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厅举办的2018内蒙古文化产业项目(深圳)推介会上,内蒙古三盛公小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政府签约了投资6个亿的项目。陈华睿告诉记者,他看中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自治区共遴选推介7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000余亿元;现场签约17个项目,总投资额达92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等多个门类。

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等文化艺术符号成为世界对内蒙古文化认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在“走出去”的探索中,以一种温润可人的姿态,讲述着精彩的内蒙古故事。

6月7日,英国伦敦传来喜讯,蒙古族原生态组合——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乐队”成为“2017SONGLINES音乐大奖亚太地区得主”。这是安达继去年以来再次获得世界著名音乐杂志《SONGLINES》颁发的大奖。2017年安达乐队的新专辑《故乡》凭借对蒙古族原生态音乐的诠释,得到音乐权威刊物《SONGLINES》的高度赞誉,被列入“2016年度十大世界音乐唱片”,排名第6。安达组合成立于2003年,先后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安达组合像是来自草原的使者,已经成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个成功案例。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自治区艺术人才培养专项资金6项,培养了大批马头琴、呼麦、二人台、马背杂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2015年至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内蒙古项目共计85项,资助总金额达到8882.9万元。其中“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的实施得到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作为优秀项目向全国推广。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共申报了183个项目,较上年增加了85项。

去年,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团完成了在亚欧7国12个城市的17场无伴奏经典曲目国外巡演。“走进内蒙古·感知70年”国外媒体采访活动、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会,向世界展示亮丽内蒙古;“相约内蒙古”留学生交流活动、“美丽草原我的家——德国中国内蒙古文化年”活动……一个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内蒙古,正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载体,向着五湖四海阔步而行。

一个民族能够回望多久的历史,就能迈向多远的未来。内蒙古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优秀文化精髓、涵养优秀文化命脉。在“走出去”的铿锵步履中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丹)

(责编:刘泽、张雪冬)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