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梦之队”:一个班堪称一部音乐史

作者:东东笑话网2018-10-26 06:45类型:互联网动态 已有161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邓小平特批扩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78级涌现作曲家“梦之队”

  一个班堪称一部“音乐史”

  郭文景、谭盾、瞿小松、叶小纲、陈其钢、刘索拉、周龙、陈怡……说起作曲家,这些是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叫得响的名字。有趣的是,他们都是同班同学——中央音乐学院77、78级作曲系的学生。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梦之队”:一个班堪称一部音乐史

  中央音乐学院78级作曲系三年级全家福。叶小纲(第三排右五)、谭盾(第二排右四)、郭文景(第二排右三)。 

  这一批作曲家是至今都无法被超越的“作曲系神话”。上世纪80年代,刘索拉根据同班同学的故事演绎而成的小说《你别无选择》曾轰动全国,现在,他们不仅是中国作曲界的中流砥柱,还名扬世界,让世界关注中国音乐的力量。改革开放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音乐界的走向。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梦之队”:一个班堪称一部音乐史

  刘索拉(左)与郭文景合照。郭文景 供图

  入学 邓小平特批同意扩招

  那是1978年4月,如今已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郭文景来到北京报到,他发现和自己同年入学作曲系的同学,远不止当初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招生公告上公布的“10人”,而是扩招到了30人。

  时间回到1977年秋,那是中央音乐学院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按照招生规则,作曲系只招收10名学生。可招生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报考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超预料,其中不乏大量人才。李春光、左因等几位老师激动不已,一起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素质好、有音乐才能、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成批涌现”,“能否不受目前名额限制”,允许作曲系扩招。

  这些,都是郭文景入学后才听说的。他还听说,在建议信送上去后仅仅两天,邓小平就批示,建议“予以支持”。“不过突然扩招,学校无法一下容纳这么多学生,等到我们正式入学时已经是1978年4月了。”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郭文景和陈其钢、叶小纲、谭盾、瞿小松、刘索拉、周龙等30人成为同窗,这一级也成了中央音乐学院历史上独一无二的77、78级。

  一切是那么欣喜。郭文景回忆,同学们各有不同的经历,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印记。

  现在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叶小纲,入学前曾做过6年工人,白天当钳工,晚上练钢琴。后来为《英雄》《卧虎藏龙》等电影创作音乐的谭盾,高考时就自带传奇色彩,他拿着一把少了一根弦的小提琴,拉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曲子。陈其钢出身于艺术家庭,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在同时拿到管弦系第1名和作曲系第12名的通知书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很快,这一级学生就表现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

  改革开放前,作曲系接受的是典型的前苏联式教育,可在入学两年后的一次作品汇报会上,郭文景、瞿小松、叶小纲就拿出了带有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他们呈现出了与教学系统并不相同的声音,一下轰动全校。”在刘索拉的记忆里,现代音乐在当时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他们三个人的早期风格却已有迹可循。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外文化交流。1980年,剑桥大学教授、作曲家亚历山大·格尔受邀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上了几个星期的课。近40年后的今天,格尔的到来还被郭文景、陈其钢等作曲家反复提及。“当时不少学生对现代音乐流派一无所知,是他第一次给我们系统介绍了这些内容,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郭文景说,再后来,日韩、欧美等不少国家的大牌音乐家都到学校讲学,大家的眼界也越来越宽阔。

  毕业 拉赞助办作品音乐会

  77、78级作曲系学制为5年,一晃5年过去,这批年轻人该毕业了。而当时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成为他们到现在都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

  “说是拉赞助,其实特别有趣。”刘索拉回忆起瞿小松办音乐会的故事,总忍不住笑。为了帮助瞿小松,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想办法,像模像样地组织起了“基金筹划办公室”,“我们想呼吁社会给作曲家帮助,就拟了一个单子,在上面一个一个签字,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当时他们都是笑着签字,“心里想我们‘玩儿’一个,看能不能成。”

  事情听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却充满了上世纪80年代文艺界特有的激情,尤其是在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发表后,社会各界对中央音乐学院和作曲系的学生充满了兴趣。作家阿城,电影导演陈凯歌、田壮壮等听说后,都在这张单子上签了字。“后来摄影家鲍昆知道了,拎着两万块钱就从深圳来了。”刘索拉说,鲍昆当时正在深圳做生意,“他拿了两万块钱回来,往桌子上‘啪’一拍,瞿小松的音乐会就开成了。”

  其他同学也各显神通,音乐会一场一场地办了起来。他们都感觉到,无论是当时刚下海的企业家,还是转变经营体制的老牌单位,都愿意出资帮助初出茅庐的学生们,艺术院团也愿意演奏新人的作品。

  郭文景拉来的资助就相当丰厚,“那时候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一个自主经营的音像出版社,当时出流行音乐磁带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他们愿意拿出一笔钱给我。”于是,他的音乐会请来了声名赫赫的原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前身)和原中央乐团合唱团,著名指挥家韩中杰为他执棒。

  这些音乐会引发了极大关注。陈其钢回忆,那时的他只是个普通的学生,“但各个音乐学院的院长,还有音乐界的前辈,都来听我的音乐会。”刘索拉则记得,好几场毕业音乐会的票不仅全卖光,开演前还有人在北京音乐厅外卖黄牛票,就像今天的人们在抢流行演唱会的门票,“像我们这种前卫的、先锋的古典音乐会能火到这个地步,在中国没有发生过,在国外也很少发生,但在我们班的同学身上都发生了。”

  扬名 一台音乐会轰动西方

  对郭文景、陈其钢、谭盾、瞿小松来说,1991年应该是他们不会忘记的年份。那一年,荷兰新音乐团在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名为“天堂之路”的新音乐会,演奏了莫五平、许舒亚、郭文景、陈其钢、谭盾、瞿小松、何训田七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一下轰动世界。

  两年后,荷兰导演Eline Flipse为莫五平、郭文景、陈其钢、谭盾、瞿小松五位作曲家拍摄了纪录片《惊雷》。片中展现的作曲家风格各异,郭文景奔放狂野,陈其钢平和儒雅,谭盾在湖南乡间的道观中研究吟唱,瞿小松则强调写作的自由。从“惊雷”这个名字就能看出,他们张扬的个性和特色鲜明的曲风,给音乐界带来巨大震动,世界真切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新音乐的力量。

  毕业时,这批作曲家中的大多数人选择出国深造,异乡的奋斗生涯各有各的艰辛,但在艺术上他们殊途同归:重新发现了自己骨子里的中国烙印。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