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讲解员、人脸识别技术……从汽车、医疗产品到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从台前展品到后台服务,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一大亮点。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并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风口”。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如何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日,嘉兴市科技局与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嘉兴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2年)》,从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明确了嘉兴人工智能发展的“路线图”。
加快人工智能新型产业发展,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深度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嘉兴脚步正铿锵。
谋定发展新目标的“嘉兴底气”
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谁就把握住了未来。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重视。“结合嘉兴实际,紧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方案》的出台旨在加快嘉兴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嘉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省政府确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嘉兴市将着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开展一批技术攻关,推动一批相关技术的应用示范,构建基础坚实、技术领先、创新活跃、开放协作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同时,强化人工智能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力争到2022年,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全市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居于全省先进水平……《方案》明确了我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
目标的谋定,源于现有的底气。据介绍,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我市现已有一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一批大院名校共建创建载体及一套完善的创新孵化发展模式。
作为第一批浙江省创建试点,嘉兴南湖电子信息(智能硬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科技城研发核心区为载体,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驱动引领的新典范、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扩大开放合作的新载体和高端要素聚集的新高地。综合体核心平台——智立方,建筑面积12334平方米,形成了七大服务体系和四大服务机制。
在综合体外,我市还有一批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如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新兴产业研究院等。其中,以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的省级柔性电子制造专业创新中心,是全省七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研究院孵化的浙江智柔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贴片式体温计、睡眠监测仪等产品的开发。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则已建成虚拟视效中心、智能感知中心等,开展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等方面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同时,嘉兴首个人工智能都市经济产业园——中新智能科创园,明确以人工智能科技为支柱,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物联网等产业为主导,并积极推进孵化平台建设,打造“上海孵化+南湖转化”、“海外孵化+带土移植”等孵化发展模式。
确定发展新方向的“嘉兴谋划”
嘉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在何方?《方案》从人才引育、技术转化、产业布局、示范推广等多方面进行了明确。
在人才引育上,我市将统筹利用现有科技人才政策,建立对接机制,按照“先聚集、再提升”思路,重点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倾斜,鼓励在嘉科研院所集聚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技术转化也将加快推进。智能安防上,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将着力研究,加快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建设,实现安防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智能汽车上,以5G车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将着力建设世界级开放式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智能机器人上,将推动相关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在产业布局上,《方案》提出,将以秀洲国家高新区和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等为创新载体,以桐乡乌镇科创大道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平台和重点区域,以柔性电子技术产业为核心,加快人工智能专业园区的战略性、全局性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推动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构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高地。
在示范应用上,面向嘉兴传统产业、块状经济区域和特定企业群体,将加快工业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嘉兴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水平。
清晰的“路线图”背后,还有明确的“数据表”。《方案》提出,到2022年,打造2家以上人工智能类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0家以上人工智能类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人工智能类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亿元。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交汇期,人工智能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上述负责人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嘉兴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