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后,中日经贸回暖能否持续?)
“政冷经冷”的中日“冰川时代”似乎开始冰雪消融。阳光透过云雾,正欲洒向大地。中日关系近期出现的“政温经暖”新迹象引起业界关注。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月25日开始三天的访华之旅,这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首次正式访问中国,这次访华也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安倍首相此次率领近500名日本商界大佬,就日企投资中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第三国开发基础设施等事宜磋商,安倍访问北京大学等机构,呼吁促进两国青少年的交流。北京、东京,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炽热之季走到了一起。如果说5月李克强总理的访日是政治上的“破冰之旅”,那么安倍的回访则是政治上的“融冰之旅”。
此次安倍来访,双方在本币互换方面达成协议,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次推进。如果中国给日本安排2000亿人民币本币兑换的额度,意味着日本央行正式承认人民币为国际货币,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国家今后可以用人民币结算,这是中日两国为维护贸易自由化采取的重要行动。这对“10+3”框架下的CMIM金融合作平台也是促进。
安倍晋三访华前在施政演说中强调将与中国“积累首脑互访,把关系推上新阶段”。日中两国“对地区和平与繁荣有重大责任”,关于自由贸易,早日谈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与包括中国、印度等亚洲各国合作,进一步发展自由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采访的多位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分析,中日政经回暖,或许可以释放一种信号:在东亚区域,中日经济总额占到东亚地区经济的90%,如果中日合作,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可期。如果中日以协调和合作来定位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将形成一个多边自由贸易投资的经济板块。
政温经暖新迹象
2017年中日双边贸易出现10.1%的正增长,摆脱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负增长的局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现5.1%的正增长,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负增长。
投资贸易实现了双转正。而在政治上,自今年4月16日,第四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日本东京重启以来,民间对话交流日渐趋热,“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的迹象明显。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日本,结束了两国首脑互访中断的局面,更是给中日经贸的回暖填薪加柴。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日本经济蓝皮书》主编张季风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搅动了全球经贸的格局,考虑到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可能波及中日经贸关系,出于规避风险,中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意愿趋强;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去年下半年也从“观望与冷漠”转向积极响应。中日还寄望通过中日韩FTA和CREP谈判的敲定做大亚洲经济圈“蛋糕”,这一系列新因素,促生中日政经开始抽出新芽。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5月曾发布“日本经济蓝皮书”。蓝皮书分析,中国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强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日双方在上述领域的合作会加大力度,同时在绿色低碳、共享经济、服务业、养老产业、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也会进一步发展。
对商界来说,中日政经的破冰与融冰,预示着涌动更多的商机。
日本爱普生中国区社长深石明宏告诉《财经》记者,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或者改善都是短期行为,更为长期的是,爱普生如何抓住中国强劲的消费市场 ,做足B2B、B2C功课,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随着双边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回升,商界期待的‘政暖经暖’的态势开始显露端倪。”
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治经济是两条腿,一条腿一直拖在后面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在一定时期相辅相成往前赶,这是大势。
近期,一些敏感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收购日本二线的芯片公司。滕斌圣认为,美国对中国采取技术限制,因此中日经贸回暖或可促成一些技术合作。“世界是多极的,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在美国手中,我们需要纵横捭阖,十八般武艺一起上。”
贸易保护主义倒逼中日政经升温
随着 “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搅动了世界经贸格局。迫使中日关系必须放到全球新格局中考量。
在竞选期间,特朗普便向世界展示其贸易保护的收缩战略,更青睐双边贸易协定而非多边贸易协定,声称将向对美贸易出口大国中国及德国等征收高额关税,而且谴责中国及日本等国家的汇率操纵以及不公平贸易行为。
“中国及日本是美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疑将冲击中美及日美经贸关系,进而间接助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张季风对《财经》记者表示。
日本经济蓝皮书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政策方面态度强硬,对中国及日本的对外贸易频繁施压,这有可能刷新中日美三国的经贸博弈格局。
从中日贸易数据来看,2012年以来,由于购岛事件等因素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较大退步。2012年-2016年,中日双边贸易增长率分别为-3.9%、-5.2%、 -0.0%、-10.8%、-1.2%,连续五年负增长。但是,2016年11月之后,日本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同比增长率均走在上行轨道。2017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0.5%,对中国的进口额也同比增长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美贸易战一旦进入白热化,贸易转移可能发生,不排除中美贸易的损失部分通过贸易转移使中日贸易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中国征税的高端制造业产品,部分中间产品来自日本,美国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制裁也难免使中国减少对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中美贸易战可能对中日贸易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张季风表示。
因此,张季风与社科院日本研究系博士邓美薇等建议,为防止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需要强化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关系,一方面避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受美国影响,形成对中国“联合夹击”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有待转移贸易进出口,避免对关联产业造成较大损害。在同样面临美国政府强硬施压下,中日深化经贸关系成为双方的权宜之计。
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新路径
此次安倍访华期间,召开的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官民论坛引起业界关注。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双方或会考虑如何把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在第三方市场转变为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防止在拓展第三方市场时,中日打乱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