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王贻参深情怀念合作二十余载的老搭档:
与郑南一起写歌的日子
2016年2月,郑南(左)和王贻参在文昌采风。
1994年郑南(中)、王贻参(左)创作《天涯文明歌》时在三亚采风。
文\海南日报记者侯赛
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请到天涯海角来》让很多人认识郑南,但很多人却不知,他还为海南写过《红土热望》《文澜江的姑娘》《儋州的风》等歌曲,据他的老搭档、国家一级作曲家王贻参回忆,仅二人合作为海南创作的歌曲就多达400首,他们几乎为海南的每个市县都创作过。
从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16年,二人把海南作为主要创作“根据地”,他们的足迹曾踏遍海南的山山水水,他们的歌曲传唱在琼岛大地,他们与海南有解不开的缘分。
7月16日,王贻参回到家乡海南,回到这个与老搭档郑南一起挥洒半生创作激情的地方,向人们诉说他与郑南的海南情缘。
一炮走红:我与郑南成了固定搭档
22岁便离开海南岛北上广州求学的王贻参,后来定居广东30多年,归来时,还是那口浓浓乡音,饮食还是最习惯的海南口味。
“我和郑南几乎每年要来海南20多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待在海南,乡音乡味怎会淡忘?”身为海南人的他一年回来20多次不奇怪,令人诧异的是,老家河北又定居广东的郑南怎么也对海南如此一往情深?
面对记者的不解,王贻参娓娓道来,他与郑南的缘分,以及他和郑南的海南情缘。
1984年,从广东星海艺术学院毕业后,王贻参留在广东歌舞团工作。1992年,刚刚30岁出头的王贻参看到《广州日报》刊登的一则为第三届全国残运会主题曲《骋驰时空》征集作曲的消息。
当时歌词已经刊登出来,正是出自著名词作家郑南之手。而歌词中的几句话瞬间点燃了王贻参的创作激情,“青春的旗帜自己去上升,倾斜的道路自己去踏平。我驰骋大地,我驰骋天空,我要创造瞬间的永恒……”王贻参看着歌词,口中便开始默默哼唱起来。
抱着试试的心情,王贻参也加入了投稿的大军,没想到的是,幸运女神就这样眷顾了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作曲家。王贻参的作曲从1000多份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与郑南一起夺得了当时《骋驰时空》的创作大奖。
因为两人同时获奖,有了第一次见面。王贻参记得,那是在郑南家中。郑南是一个大块头、一头浓密卷曲的黑头发,语速不快,声音洪厚,虽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词作家,但却没有丝毫傲气,十分亲切,一直拉着他嘘寒问暖,并热情地留他在家里吃饭。
两人因为《骋驰时空》的合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之后,两人便成了固定搭档,接连为多部电视剧、大型文艺晚会创作歌曲。当时很多歌星如毛宁、杨钰莹、林萍等都演唱过二人的作品。
“我们的歌都是走出来的”
“别人的歌是写出来的,而我们的歌是走出来的。”王贻参说,两人始终认为采风是创作灵感迸发的根源所在,从1994年开始,受海南省以及各市县的邀约,他们经常一起到海南各地去采风。
20多年来,郑南和王贻参一起走遍了琼岛,还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为海南写了不下400首歌曲。二人合作的第一首海南歌曲就是为王贻参的家乡临高创作。
1994年临高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县里邀请王贻参和郑南为临高创作一首县歌。采风时,他们看到金牌港一大片掀开的红土地,一排排的推土机和一排排大吨位的炼油罐,王贻参激动万分,家乡将改变面貌,临高人将过上好日子,于是二人心潮澎湃地创作了体现临高人精神的《红土热望》。
在王贻参的眼中,郑南是一位充满想象力和创作力的词作家。在临高采风的一个傍晚,两人一起出去遛弯,看到一群女孩欢快地骑行着。郑南立即吟出,“香茅落在她的头发上,走到哪里哪里芳香,月牙落在她的眉毛上,走到哪里哪里闪光……”这就是后来《文澜江的姑娘》的歌词。
为临高写歌获得的成功,让海南各市县纷纷向他们发出邀请函。紧接着,他们又来到儋州。在王贻参眼中,郑南的歌词既可以俏皮灵动,也可以恢弘庞大,而且为不同地方写歌,也会将不同地方的地域特色都融入到歌词中。
“不到儋州不知海水蓝,不游儋州不知香蕉红,不走儋州不知泥土热,不住儋州不知人情浓……”二人在儋州采风时,曾遇到了一位卖红香蕉的老阿婆,后来,红香蕉便被写进《儋州的风》,而这首歌也成为儋州首届香蕉节的主题曲。
王贻参记忆中这位才思泉涌的老搭档,也偶有思绪受阻的时候。曾经一次二人要为陵水创作一首“三月三”主题曲,因为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了解,郑南一度找不到灵感,后来他们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采风。采风的第二天,早上起床,二人透过酒店的玻璃窗,看到海上美丽的日出,王贻参问郑南:“郑老师,今天的太阳从哪里出来?”没想到,郑南的回答不是从海上升起,而是“今天的太阳是从那山兰酒里面酿出来”。
郑南的词也给了王贻参灵感,于是,他立马就用黎族传统唱腔五工短调来作曲,一首经典的《三月追梦》便诞生了。
因为王贻参在作曲上的天赋和及时而来的灵感总能让二人心灵契合,郑南也毫不吝啬对这位年轻曲作者欣赏夸赞。他曾这样评价王贻参:“心中有灵性,下笔有创意,旋律有感情。”
德艺双馨,天涯永传唱
跟郑南合作的每一首歌曲的创作过程,王贻参都记忆深刻。采访中,他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厚厚一叠与郑南合作的歌曲简谱。讲到每一首,都情不自禁地右手打起拍子,哼唱起其中的动人旋律。
在与郑南长达26年的合作中,王贻参不光敬慕郑南在写歌上的才华横溢,更为郑南的专业精神和豁达勤俭的人生态度所折服。
二人在采风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王贻参记忆犹新。1994年,他们为海南精神文明建设创作《天涯文明歌》。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他们曾在文昌采风,当时在东郊椰林吃饭,几个背着孩子的妇女闻讯赶来,请郑南给孩子一口饭吃。当时,郑南很诧异,为什么文昌有这么多乞讨的孩子?当陪同的干部解释,当地有一个习俗,如果吃了有才华的人给的饭,那么孩子以后就会有出息。
听到此时,郑南非常感动,立刻夹了一块肉打算送到孩子口中,可这块肉却不小心掉在地上,这时他又重新夹起一块肉放到孩子口中,自己把掉在地上的肉捡起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