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确定还击 商务部一晚三回应确定对美加征25%关税
“2018年7月11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的措施。8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声明称拟将加征税率由10%提高至25%。
对此,商务部3日晚间连发三公告予以回应。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5%不等的关税。商务部强调,由于美方不顾双方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一再升级事态,中方不得不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以捍卫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捍卫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也指出,中方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目的是捍卫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反制措施遏制贸易摩擦升级。”
中美贸易战,中国进入“以战促和”阶段。 特朗普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未来贸易战前景又将如何?是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中国又该如何把控局面?今日公众号推文《沈建光:中美贸易战演化路径与前景分析》,原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7月刊,7月5日出刊,
沈建光:中美贸易战演化路径与前景分析
文/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原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
美国将贸易大棒挥舞至全世界,令人始料未及。贸易战在你来我往中持续升级,中美贸易战也在经历三轮谈判之后,最终未能避免。本文对特朗普总统的真实目的进行了四种猜想,并与此前的日美贸易战进行对比。文中提出,美国不顾一切与中国大打贸易战的结果定是双输。中国不妨大胆迎战,并以战促和。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可测性让善于理性分析的经济学者们屡屡感到沮丧,让奉行多边主义的各国首脑、国际组织领袖备感头疼,甚至连特朗普同僚也往往因其出其不意而经常深感不安。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系列不按常理的出牌搅乱了全球市场秩序,重塑了区域关系。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在经历了三轮谈判之后,最终未能避免。中美贸易战正持续升级。
特朗普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目前来看,对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有如下四种猜想:
猜想一:致力于缩小贸易逆差,增加政治选票
不难发现,“美国第一”的政策根基在美国异常稳固,特朗普一系列外交新举措背后,支持率也在逐渐攀升。根据《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新闻调查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率升至44%,相比其4月份40%的支持率有所上升,特朗普赢得议会中期选举甚至继续连任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猜想二:趁乱促进全球企业投资回流
伴随着美国经济超预期向好,失业率创18年来新低,税改带动薪资水平和零售超预期上涨,美国似乎正在享受增长进一步向好的诸多好处。相比之下,欧洲2018年政治风险加大,经济数据呈现高位回落态势,这导致2018年4月以来美元大幅反弹,美元指数一度突破95,资金回流美国加快。
但猜想二所预期的情况却未必会出现。特朗普自上任以来,由于其政策多变已产生信任危机,加之近年来美国对跨国企业频繁处以高额罚金,恶化了美国的投资环境,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与基建薄弱的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在美国投资风险反而空前加大。
猜想三:重塑国际秩序
特朗普的全面贸易保护政策,只是在利用各国希望避免贸易战的心理,从而让渡一定利益与美国达成协议。一旦其他国家采取强硬反向制裁,美国也未必能获得实在好处。截至2017年末,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中,美国出口份额占比8.7%,中国占比13%,德国占比8.2%,若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美国发动贸易同等制裁,也将对美国经济与就业产生负面冲击,同时还会推高其通胀水平。
针对特朗普对其盟友发起的贸易制裁,还有一种不同的理解,即特朗普在2018年6月10日的国家集团首脑会议(G7会议)上曾谈到的美国寻求G7国家之间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想法,特朗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促进西方经济一体化,但其盟友对此反应冷淡。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这当然非常理想,但不是迅速解决目前危机的办法。”
推动西方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不利,但目前来看,即便特朗普有意如此,其采取的措施却是达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不仅引发了盟友反制,还让西方国家之间长久以来建立的信任遭遇重创,很难短期内重塑信任。
猜想四:全面遏制中国崛起
特朗普对华的态度和贸易战的前景难以预料。中美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三轮贸易谈判后,美国仍然单方面放弃协议。其中一种可能是特朗普原本就没有诚意与中国就贸易问题达成和解;另一种可能是,在屡试不爽的贸易强势及国内支持率上升的背景下,特朗普预期通过与中国交锋以换取更多的好处;此外,更加悲观的解读是,特朗普对华战场早已不在贸易领域,而是对华的全面遏制,包括打压“中国制造2025”、用台湾地区牵制中国大陆,以及试图解决朝鲜问题令其脱离中国影响等。
针对不可预测的特朗普对华意图,最悲观的情形便是对华的全面遏制。但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未必坚定不移,大概率会根据形势变化和贸易战中的力量对比,调整其策略。
速战速决还是贸易持久战
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战一旦开打,其前景如何,尚不可知。但从历史来看,大多数观点愿意把此次中美贸易战类比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
当年的日美贸易战持续了30余年,先后涉及纺织品、钢铁、家电、汽车、电信和半导体等多个行业,对日本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可以称之为日本由盛转衰的起因。特别是从贸易战到“广场协议”的签订,引发了日元的大幅升值,进而导致日本央行不得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释放大量流动性,加之日元升值吸引大批热钱流入日本,日本国内一时流动性泛滥。随之而来的是资产价格飙升,泡沫形成。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破灭则将日本带入“失去的30年”。
对比日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战有一些独特的因素。对当前中国而言,情况并非如当时的日本那样悲观。
一是当前中国零售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而当时日本零售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这使得一旦贸易战开打,反制情况明显不同。美国看似来势汹汹,但首次与可比肩其国内市场规模的国家开打贸易战,没有可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