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7月17日消息(江岳松记者吴楠)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就发生在这里。当年,侗族少年杨昌彬和父亲一起救助过一位叫邱显达的红军战士,邱显达伤愈后特意打了一担皮箩表示感谢。如今,85个春秋悄然逝去,杨昌彬已是98岁高龄,但他仍然保留着那副皮箩,铭记着那段鱼水情深的峥嵘岁月。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展出的一担皮箩
1934年冬天,中央红军经过湘江之战来到湖南省通道县时,部队已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减员至3万多人。生死抉择的关头,毛泽东提出了红军必须避实就虚,转兵贵州,使红军暂时脱离了险境,这就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一件件文物记载了当年这段历史和红军与群众的血肉深情。其中,展柜里陈列的皮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皮箩是竹篾编织成的箩筐,是当地百姓盛装物品的日常用具。讲解员邓莹雪为我们讲述了这担皮箩背后的故事。
记者在通道转兵纪念馆采访
皮箩的主人叫杨昌彬,侗族,家住通道县万佛山镇流源村。在当地红色历史研究专家胡群松的带领下,记者寻访到了杨昌彬老人。老人回忆说,当年红军队伍经过流源村时,他才只有十几岁。那天,他正在家和父亲一起做晚饭,天上下着毛毛雨,红军从山上下来,已经走了三天,队伍中一位二十多岁的红军战士邱显达来到他们家门口。
杨昌彬回忆说,邱显达是拄着拐棍来的,走到村里已经是晚上,天黑了。邱显达就到他家门口,想要讨口饭吃。杨昌彬看到这个人讲话很和气,头上又戴着一个五角星的帽子,就知道这是个红军战士。
刚把邱显达迎进门,父子俩便发现他的右小腿血肉模糊,伤口已经化脓。交谈后得知,邱显达在湘江战役中右小腿中弹受伤,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杨昌彬一家三口就把邱显达留在了家里。
那段时间,为了不被国民党军队发现,杨昌彬和父亲每天偷偷上山采药,给邱显达治伤。一次,父子俩上山采药遭遇意外滚下山坡,父亲左手骨折,杨昌彬的大腿也被石头擦掉了一块皮,满腿是血。即便这样,第二天,父子俩仍忍痛上山采药。
两个月后,邱显达伤病痊愈,尽管十分不舍,但他说革命还没有成功,部队还需要他,他要继续跟随大部队参加战斗。通道县红色历史研究专家胡群松介绍说,临行前,邱显达无以为谢,凭着自己曾经做篾匠的手艺,为杨家编织了一担皮箩留作纪念。
皮箩编织好后,邱显达便离开了流源村。此后,杨昌彬再也没见过这位红军阿哥,但他一直保存着这担皮箩,坚信革命终会胜利,红军阿哥会平安归来。两年前,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和胡群松等人来到杨昌彬家中,希望能将这担皮箩征集到纪念馆进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担皮箩背后的故事和军民鱼水情深的那段历史。
郑湘告诉记者,在纪念馆去征集之前,已经有社会上收集文物的好几拨人,到杨昌彬家去要过这担皮箩。但是杨昌彬老人不舍得,因为这担皮箩是他和红军战士邱显达之间情意的一个桥梁,一个信物。别人来收,给他几千块钱甚至几万块钱,杨昌彬老人都不舍得,还想自己留着做念想。
记者在杨昌彬老人家中采访一担皮箩的故事
听说是要把皮箩征集到纪念馆做展品,供更多人参观,杨昌彬老人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一担皮箩不仅承载着一段故事,更见证了85年前红军和当地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这担皮箩和它承载的军民情谊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