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相伴一路行 共抒胸中意

作者:东东笑话网2019-12-23 02:07类型:互联网动态 已有189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骆雁秋

  贺《南方日报》70华诞

  花城四季竞缤纷,党的光辉暖粤云。

  南国军民鸣礼炮,报坛屹立领军人。

  神州步伐惊天地,中国特色四海闻。

  催生改革吹号角,开放前沿呼唤频。

  功不可没齐称颂,七十芳龄正少春。

  不忘初心重出发,开来继往建殊勋。

  (作者系中共清远市市委原书记,曾任南方日报特约通讯员)

  黄健中

  七律

  忆新闻秘书时光及同行

  时逢改革涌神州,少壮同人炼笔头。

  碌碌耕耘凭热血,频频报道亮明眸。

  乡山冷暖常关切,世界云雷任揽收。

  传递春声青鸟乐,韶光不负展风流。(平水韵)

  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组织部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下文,要求各市县(区)设立新闻秘书,负责本地新闻报道工作,并作为南方日报及其他上级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我有幸加盟这支“新闻游击队”,并留下了难忘的工作经历与人生记忆。

  (作者系中共河源市委原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原河源县委新闻秘书)

  曹南才

  一次平常但不平凡的采写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知青,被调到广州军区某师报道组工作,经常为报纸写稿,师部在湛江市区。有一天,接到通知,说南方日报社有记者要专程来采写一位知青的典型人物,此人是刚被定为准备参加新一届全国党代会的代表。这位人物,我们一两年前就已经写过不少了,还好几次陪同几大报的记者团,浩浩荡荡深入采访,几上几下,感觉也写尽了。南方日报记者这次再来,还能采写出什么新名堂呢?

  南方日报社派来的这位记者刘再明,十分平易近人,与我们想象中省报大派头记者的样子相去甚远。在他表示“可以立刻开展工作”的要求下,我们来不及向领导汇报,便和刘记者驱车直奔化州县,沿着崎岖山路,直插偏僻的连队。吃过简单的晚饭,连夜开座谈会,接着又和采访对象聊了很久。白天,他到处走走,看看橡胶林、菜地等,遇到老工人便问长问短,乐呵呵的。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回来路上,刘记者饶有兴致地谈起一些事例,特别对“一杯糖开水”的故事很感兴趣。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劳动回来,采访对象觉得很累,头有些痛。老班长看在眼里,悄悄端来一杯糖开水给她喝,她顿时全身暖洋洋的……记得以前好像也听过这件事,但并不怎么在意。刘记者这么重视,我们真有点奇怪。

  第二天一大早,刘记者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稿居然一夜之间赶出来了。更令我们震惊不已的是,这篇文章不但主题和切入角度与以前不同,而且很多材料都很新鲜。当年我们尚年轻、幼稚,那时写作上普遍又存在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写人物往往习惯于突出其高大全的形象,未免使人感到空泛。相比之下,刘记者的稿件突出了老工人对人物的影响与教育,譬如“一杯糖开水”就引出了很多生动的故事,读后令人感到亲切可信,这和现在说的“接地气”是一样的。

  这件事过去多年了,但我印象一直很深。因为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第一次懂得什么才是好文章,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这是我一次不可多得的启蒙教育。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巡视组原组长)

  罗必良

  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我1993年调入广东,随即就与《南方日报》结缘。她的“高度”及其“影响力”,一直是我必读的重要报刊之一,成为我观察广东与改革开放的窗口、把握政策与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同时也成为我表达思考的重要平台并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记得我第一次在《南方日报》发表的文章是《土地使用权能不能入股》(1994年9月26日);第一次进行政策解读的文章是《新阶段扶贫面临战略转移》(2002年5月20日);第一次发表的政论文章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05年4月26日);第一次发表的专版文章是《以中心城镇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12日)。

  我的很多学术论文与专著的最初思想,有不少是最早刊发于《南方日报》的。比如,《尊重农民》一文(2002年4月29日)是我长期关注农民行为机理的起点;《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一文(2004年2月25日)是我对“三农”问题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农外的转折点;《提供制度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一文(2004年7月28日)是我思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阶段性思想转换;《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一文(2008年10月9日)则是我将产权、制度进一步延伸到文化解读的理论拓展。

  我一直非常喜好《南方日报》“观点”版的“热门话题”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围绕一个热门话题、进行一个深度解读,一个整版的篇幅,能够让作者的观点得到充分表达,颇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之感。在这个栏目我发表了多篇专论,包括:《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新路径》《诚信: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励机制》《农地制度变革指向发展方式转型》等。

  最难忘的是1996—1997年,我在《南方日报》理论版开设的个人专栏。尽管过去20年有余,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对《南方日报》充满感激之情。1993年初,有一次我逛书摊时偶然发现,摊上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学之类的书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一般的经济学书籍太“阳春白雪”了。于是突发奇想:写一本通俗的经济学。1994年上半年,我在给学生讲授经济学时,常常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经济学的原理,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易懂,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于是就奠定了我新书的思路:第一,这本书不能像一般经济学教科书那样,充满专业术语与数学公式或图表,而是要让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就能读懂;第二,这本书应以通俗的语言解说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行为,通过讲“经济学故事”来传播经济学知识;第三,这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小文章串起来的,每篇千余字,每文讲述一个经济学原理、分析一种生活现象或行为,给读者一点启示;第四,这本书应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及哲理性,不仅要给读者传递一般的经济学知识,还要向读者介绍较为前沿的经济学成果。自此之后,我就着手搜集资料与素材,准备文章题目。但因平时科研与教学工作甚为繁重,一直未能动笔。

  1995年底,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遇到了老朋友——南方日报社理论部的雷渡桥先生,当我把想法告诉他时,他当即建议我先在《南方日报》理论版开设专栏,然后再结集出版。我提出专栏的名字就叫《活个明白——经济学告诉你》。会后没几天就得到报社的肯定答复:第一,同意专栏的名称;第二,专栏办一年;第三,每周刊登一篇。要知道,南方日报理论版开设个人专栏可是头一回。这不仅表明了报社的慧眼与胆识,而且也反映出报社的新追求。1996年1月2日《活个明白——经济学告诉你》开栏时,南方日报理论部还特地配发了编者按《让理论走向大众》。只是没有想到这个专栏一办就是两年。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