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监控视频截图显示,空荡荡的车厢中只剩晕倒在地的老外。
参考消息网8月21日报道 外媒称,如果你在中国的地铁上遇到麻烦,不要指望会有好心人来帮助你。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20日称,8月9日,大约在晚上9点30分,一名外国人在上海地铁2号线车厢内晕倒。根据地铁监控视频,他起初像是要倒向坐在他右边的女乘客,头几乎贴到她的肩膀。但在随后几秒内,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随着列车进站开始刹车减速,翻落在地。新华网报道说:“似乎没了知觉。”
他对面的乘客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起身逃离,令这节车厢在不到10秒的时间里变得空空荡荡。视频显示,有人大喊“出事了”,导致乘客纷纷逃离。新华网报道说,蜂拥而出的乘客导致一名中年男子摔倒在地,另一名中年妇女则撞在屏蔽门旁。
当地铁工作人员终于出现时,这名外国白人男性已苏醒过来,自行站起离开。
这并不是上海地铁乘客第一次显示出他们具有容易惊慌的倾向。上月一名女乘客的手机失灵,开始冒烟。随后有人大喊失火,导致大量乘客逃离,一些乘客在逃离过程中跌倒并遗失个人物品。结果,这并不是着火——只是手机冒烟。
近几个月来,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在出行时感到很紧张。在此之前,持刀歹徒在火车站等地点发动了针对公众的袭击。为了应对这样的暴力活动,公共场所都实行了额外的安检措施,但民众仍然感到不安。
地铁恐慌事件在广州和北京也发生过。今年6月,广州地铁3号线的一列列车开至梅花园站时一名乘客晕倒,导致其他乘客发生恐慌,争相涌出列车,有6人因此受伤。同样在6月,乘客之间的纠纷导致大量乘客逃离北京地铁国贸站,一些人在混乱中摔倒在地。
针对这种情况,新华社发表一篇题为《民众恐慌需要紧急事件应对教育》的英文文章,呼吁在拥挤场所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对记者说:“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争相逃离,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延伸阅读】
上海地铁:“老外晕倒车厢无人相助”不属实
2014-08-20 15:59:05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说:图为事发监控画面。老外突然晕倒。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8月9日,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反而蜂拥冲出车门,引发网友热议。然而,新民网记者今日(20日)从上海地铁运营方处证实,实际上,乘客当时慌乱是由于情况突然,反应不及,但当列车进站后,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到站台寻求站务员帮助,站务员亦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无一人相助”并不属实。
新民网记者看到,运营方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事发8月9日晚9点34分,一男性外籍乘客在列车将进入金科路站时突然缓缓倒向右侧,随后几秒内,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因列车刹车减速而翻落在地。
新民网记者注意到,监控显示,由于事发突然,目睹外籍乘客倒在地上后,坐在他对面座位上的数位乘客猛地起身离开;周围的乘客见状亦第一反应立即躲开,跑到后续车厢里。
而在后续车厢里,由于不明白具体情况,看到有乘客奔跑而来,后续车厢乘客情绪也受到影响,造成了惊慌的气氛,待该列车停站后纷纷冲出车厢。
然而,地铁运营方表示,在乘客们离开车厢后,立即有热心乘客找到了站台上的值班站务员、描述了车厢里的突发情况并予以求助。
随后,站务员迅速按照乘客指点到达事发车厢,并准备救助倒地的外籍乘客,“所谓外籍乘客晕倒无人救助说法并不属实。”
运营方同时透露,当站务员赶到时,晕倒的外籍乘客已经苏醒,并自行起身离开。
“事实上,乘客当时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反应不及,导致惊慌、奔跑。”运营方表示,尽管如此,乘客们在慌乱中没有拉下紧急拉手、及时在车辆进站后寻求站务员帮助等做法仍值得肯定,“我们希望今后乘客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更加冷静、切莫惊慌,理性判断,合理应对,切莫盲目跟风。”(新民网记者 李欣)
【延伸阅读】
老外眼中的“宜居”中国
2013-11-15 10:29:24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工作。图为“牧羊地儿童村”创始人贝天牧在儿童村的“小羊羔”学校里与两名孩子在一起。本报记者张超群/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宿亮 发自北京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5日报道,英国汇丰银行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对居住在3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所享受的经济机遇和生活质量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果显示,中国和泰国是两个最适合外国人居住的国家。
这一结果令不少人感到惊讶。此前,还常有外媒报道说,不少外国人因为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不得不选择离开中国。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以及教育医疗条件等,也是不少国人选择出国移民的理由。
如果这份报告的可信度不值得怀疑,那么外国人选择中国工作与居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此,《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中国的老外。在他们的眼中,生活工作在中国的好处不少,不仅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赚钱多,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为自己的履历“镀金”,当然,他们眼中的中国生活也不是尽善尽美,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自然是他们顾虑的问题,但文化差异还是主要因素,真正想留在中国过一辈子的西方人还是比较少的。
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家高档餐厅的室外草坪上,28岁的法国人奥布莱恩·康纳正在等朋友。他拿出最新款的智能手机,对着桌上的咖啡和远处“东方明珠”拍了张照片,传到社交网站上,附上一句:“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康纳远离家乡诺曼底,选择在法国一家贸易公司驻中国总部工作。对他而言,中国意味着餐馆精致的餐具和丰富热闹的生活。
康纳等待的朋友名叫扬·维森斯,是德国下巴伐利亚人,在欧盟政府公关机构EUTOP驻北京办事处工作。他趁着周末坐高铁来拜访研究生同学奥布莱恩。维森斯就要离开中国,升任EUTOP布鲁塞尔总部中国项目主管。对他而言,中国意味着升职的资本和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