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居民无厢房困惑,自主研发设立了移动式垃圾厢房;升级垃圾厢房,增添语音感应系统等装置;已完成144个垃圾厢房改造建设工作;建立两网融合81个点和2个中转站;发动垃圾分类志愿者12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760小时;完成街道全部4万户居民绿色账户创建工作;居民区自查达标率为100%、社区单位自查达标率为100%,可回收物分出量24.88吨/日;资源化利用率45.45%……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迄今已整整一年。石泉路街道和辖区居民全员高效参与垃圾分类,着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在这次全市层面的考核中位于优秀行列。
发动垃圾分类志愿者12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760小时
自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石泉路街道党工委集中力量推进街道26个居民区、80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去年4月,街道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4个专业工作组。8月,对标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创建标准,街道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8个并行工作组负责分片包干,营造了街道、居委会、物业、居民骨干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街道共发动垃圾分类志愿者12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760小时。
在石泉路街道现有面积3.53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共有近13.79万居民在此生活。随着街道微信公众号、社区晨报等宣传载体进行宣传造势后,辖区内所有小区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已完成144个垃圾厢房改造建设工作;建立两网融合81个点和2个中转站;而居民区自查达标率为100%、社区单位自查达标率为100%,可回收物分出量24.88吨/日;资源化利用率45.45%。;完成街道全部4万户居民绿色账户创建工作。
自主研发可移动垃圾厢房,还带洗手池和语音感应
在上海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之初,石泉路街道遇到的问题也不少。
由于建设年代和历史原因等因素,不少老旧小区并没有垃圾厢房,只放置了一些垃圾桶,而要在小区内新建一个垃圾厢房不仅需要一定周期,且新建垃圾厢房选址要选一个居民们都满意的位置不易。为此,石泉路街道因地制宜,自主研发设立了移动式垃圾厢房。移动式垃圾厢房,长2.1米、宽0.7米、高2米,里面有干、湿、可回收的三色垃圾桶和危废回收箱。
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之后,这个垃圾厢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街道也集纳了小区居民的诸多建议。如今的移动垃圾厢房已经从最初的1.0版升级至了3.0版,内部不仅增设了语音感应系统和夜间应急灯,还添加了可伸缩式雨棚和篷布,以及安装柔软的橡胶条避免滑板放下时引起噪音。
这样一来,无论雨天还是大热天,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居民投放垃圾都更为便利,也愿意花时间去精准分类。
70岁老伯自掏腰包研发“破袋神器”
此外,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还诞生出了许多“金点子”和好做法。
譬如,管弄一村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居委干部实行“桶长制”,分桶包干,加强厢房管理。石泉一村70岁老伯自掏腰包研发得“破袋神器”,经反复试用、改良,解决了湿垃圾投放脏手问题,提升了湿垃圾纯净度,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网红明星;秋月枫舍设置蚯蚓塔收集宠物粪便,通过堆肥化粪,解决宠物粪便处理难题;街道通过中转短接驳运,提升了小区垃圾清运速度……
去年10月,街道以清理楼道堆物,开展大件垃圾厢房、建筑垃圾厢房建设为契机,推行错时投放,很快在石泉六村等小区进行试点“互助协议”,有效地帮助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解决垃圾分类后投放问题,从而提升了分类工作实效。
不仅如此,街道还在“周四环境日”的基础上,每周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周六大扫除”。同时,广泛发动党员骨干及志愿者,配合监督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和环境卫生情况。如今,每周两天的辖区环境共治已经形成工作制度,助推了街道垃圾分类方案的个性化实施。
针对辖区内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管理,街道绿容所着力推进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的收集工作。以华池路为突破口,告知商铺责任人定时定点收集的实施办法,督促做好“各家自扫门前雪”;与环卫收运单位仔细排摸各商铺营业规律,按照“一路一方案”原则,不断优化调整运行方案;由街道牵头多部门集中整治行动,统筹绿化市容、城管执法、环卫收运、片区巡查等力量,坚持防疫、执法两手抓。据了解,目前该街道华池路沿街商铺的定时定点收集清运工作已正式启动。此举不仅得到了众多店主的认可,还确保了市容环境的整洁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