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4日电(记者 张素)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嫦娥三号科学应用核心团队通过“玉兔”月球车所获的探测数据,发现月壤厚度可能明显高于以往估算。了解不同区域表层月壤的厚度和性质,将为嫦娥五号采样点的选择提供参考。
2013年12月,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器携带“玉兔”月球车在月球雨海北部成功着陆。中科院成立了5个核心团队,围绕嫦娥三号获取的科学数据开展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带领其中一个团队。他介绍,在正常工作的两个月昼内,“玉兔”利用测月雷达、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载荷,获取了着陆区月壤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月壤和月壳的浅表结构等重要数据。
月壤主要由小行星或彗星不断撞击月表形成。研究者发现,月壤分为两层,上层是约0.7米厚的月尘层,下层类似于地球的风化层,大小不等的石块向下逐渐增多。
“之前估算的月壤厚度较小,一般仅为2至4米。‘玉兔’着陆的区域年龄小,月壤厚度应该更薄。”林杨挺说,但测月雷达实测数据为5米,意味着人类此前对月壤厚度的估算明显偏小。
测月雷达还获得了探测区下覆3层玄武岩的厚度,最上一层厚度约为195米。林杨挺说,通常认为月球在30亿年前岩浆活动趋于停止,但这层玄武岩证明月球晚至25亿年前仍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此外,研究者利用粒子激发X射线能谱获得了月壤的镁、铝、硅、钙等12个元素含量,与美国探测器在其他月海地区获得的月壤样品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嫦娥三号着陆区月壤的铁、钛含量高,铝含量低。
研究显示,月球的地质史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为复杂,比如已发现嫦娥三号着陆区表面下至少分为9层结构、曾发生多个地质学过程,科学家们表示需要重新思考月球的火山地质与热演化历史。
研究成果将为嫦娥五号采样点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根据已公布计划,中国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月面取样返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