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天宫一号备份改为天宫二号 嫦娥五号2017年发射

作者:东东笑话网2020-10-15 18:33类型:互联网动态 已有72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天宫一号超期服役备份器改为天宫二号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任沁沁 王敏)由于天宫一号“超额圆满完成任务”,原来为天宫一号准备的备份飞行器,如今将通过适应性改装,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作为它的新使命。

  “这是我们基于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适时恰当地对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目标进行的调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2日在京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了这一信息。

  他介绍,天宫一号研制的时候,准备了一个备份飞行器应对某些特殊情况,确保交会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29日发射以来,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任务,迄今在轨飞行逾29个月,超过了原来设计要求的两年寿命。

  周建平表示,天宫一号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后,将继续在轨开展各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但不再迎接航天员入住。

  他指出,天宫一号的“优异表现”,说明中国具备了三方面能力:建设空间实验室大系统的能力、向轨道上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运送人员和部分货物的能力、研制长期在轨飞行的载人空间设施的能力。

  2月18日和2月19日,地面飞控中心分别完成两次轨控,准确提升轨道高度,天宫一号进入了更高的运行轨道。

  “较高的轨道意味着较少的推进剂消耗,这可以延长天宫一号在轨工作寿命,更充分地发挥起应用效益。这也将为天宫二号任务运行轨道积累经验和数据。”周建平说,科研人员将持续观测,获取和积累该轨道的空间环境参数等,为天宫二号任务积累经验。

  天宫二号2015年底前后发射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任沁沁 王敏)中国将在2015年底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2日在京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按照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之前,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目标是建成中国正式的空间实验室大系统。

  他透露,天宫二号的规模与天宫一号基本一致,也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是中国建造空间站之前进行技术验证的重要阶段。

  不同的是,天宫二号将在天宫一号基础上进行改装研制,以验证空间站的部分新技术和开展新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

  “天宫二号任务期间,中国将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通过载人飞船把航天员送到天宫二号,更长时间地生活和工作,以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能力;通过货运飞船运送推进剂,通过一套自动系统对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加。这些技术验证都将为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做技术准备。”周建平说。

  他透露,航天员作用将更全面地发挥,包括从事科学实验、飞行器的管理和维修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新技术试验,中国将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大量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

  2020年中国空间站或唯一在轨将与世界共享太空资源开发能力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任沁沁 王敏)中国即将于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或将成为届时世界唯一在轨的空间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2日在京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作上述表示。

  按照目前计划,“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退役,而中国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

  周建平指出,中国将本着把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系统规划建设,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平台。

  “这个平台,将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科学家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提供科研机会,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作出贡献。”他说。

  中国空间站是长期在轨运行、长期载人飞行的空间站,将进行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周建平透露,空间站的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

  为了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确保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中国航天工作者将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准备。

  “包括研制货运系统、突破和掌握航天员长期驻留技术、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等。”周建平透露,这些都将为载人航天后续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

  中国空间站的运行将充分考虑“经济性”。周建平透露,其控制、生保、电源、信息等都将采用当代技术,保证空间站可靠、高效运行。

  未来,在空间站应用方面,还将面向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安排重大项目,致力于在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周建平举例,譬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航天医学,微重力科学、天文学、基础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嫦娥五号2017年左右发射——中国探月工程最新揭秘

  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任沁沁 王敏)规划为“绕、落、回”三期的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圆满完成二期工程,转入三期。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和三号总指挥顾问、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1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谈探月工程最新进展及嫦娥卫星现状。

  嫦娥五号2017年左右海南发射 多项技术突破

  探月三期任务将主要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嫦娥五号将是任务执行者。

  叶培建说,嫦娥五号作为三期工程“主打星”,将于2017年左右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带回月球样品。

  届时,中国科学家手头上将首次拥有我们的飞行器带回来的月球样品,“那是历史性时刻。”他说。

  和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巡视器组成不同,嫦娥五号由上升器、着陆器、轨道器、返回器组成。嫦娥五号的任务也“难多了”。

  叶培建说,在月面取样完成后要封装,要求不能有任何可能引起的污染;要在月面上起飞升空,这将是中国飞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体起飞上升;还要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不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测控技术难度大、精度高,很难。

  嫦娥五号还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的速度,返回地球上的中国可控范围。“这是我们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叶培建说。

  当前,嫦娥五号研制进展良好,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2014年将发射嫦娥五号试验器

  叶培建透露,为确保“返回”任务的精确完成,中国将在2014年发射一个嫦娥五号试验器,飞行到月球附近,绕月球后,从月球返回。

  “返回轨道和嫦娥五号一样,返回器也是一样。”叶培建说,这将验证中国是否掌握从月球返回的技术。

  嫦娥二号刷新深空探测距离 2029年前后回归

  已成为中国首个太阳系人造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日前再次刷新中国深空探测最远距离,达到7000万公里,正奔向更远的太空。

  作为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承担着为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后续预选着陆区实施精确探测的使命。

  谈及嫦娥二号价值,叶培建认为,它可以测试国产元器件寿命,可以验证中国测控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

  “也不排除飞行过程中有新的科学发现。”叶培建说,深空探测中,元器件使用寿命和测控通信能力的验证对我们今后工作十分需要。

  嫦娥二号预计将于2014年7月突破1亿公里。叶培建说,由于嫦娥二号已经是围绕太阳飞行的小行星,最远可飞行到离地球3亿公里处;2029年前后将回归到距离地球700多万公里的近地点。

  嫦娥三号圆满“落月” 四号将用来做“更创新”的事情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在月球上安全度过首个月夜,标志中国圆满完成探月二期工程。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