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夕,市委书记陈旭东来到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和数百名云南昭通学子一起制作月饼、品尝汤圆,送上中秋祝福。这些昭通学生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精准扶贫政策,走出大山来中山求学,将来有望“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中山市对口帮扶昭通市,开启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征程。
3年来,中山牢记责任使命、聚焦精准帮扶、主动担当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昭通所需、中山所能”原则,推进“1+8+N”的扶贫协作新模式,在劳务协作、产业协作、资金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协作、干部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6方面精准施策。3年来帮助昭通5万余名群众实现脱贫,20余万名群众受益,推动绥江县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其余3县今年即将脱贫摘帽。
劳务协作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我们一家人商量着,过段时间租套三房一厅的房子,好好地在中山工作和生活。”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广盛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王焕东昨天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四口都在中山务工,收入很不错。
王焕东来自昭通市大关县,2018年随父母来到中山务工。如今,哥哥在公司负责设计,父母做高尔夫球杆加工,他则在磨工部负责打磨。人均月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一家人在中山圆了脱贫梦、致富梦。除此之外,他们还能收到来自大关县和火炬开发区的就业创业扶贫补贴。
除了来中山就业,更多的昭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昭通市永善县细沙乡阳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通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3个孩子艰难生活。进入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作,如今月工资5000元以上,“是这个厂帮了我。”短短几年间,陈通平成了生产能手,还在细沙乡街上修了一栋两层楼房。
目前,包含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在内,中山已在昭通援建了7个扶贫车间,许多村民选择就地、就近就业,扶贫车间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梦工厂”。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中山与昭通、东莞一起探索形成了“四精准四协同”劳务协作模式,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稳岗补贴、劳务经纪人奖励等激励措施,调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将“粤菜师傅”工程导入技能扶贫,招收云南籍学生,在当地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办招聘会,已帮助40多名昭通劳动力到中山餐饮企业就业。
中山至今已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4860人次,帮助昭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27480人,其中到广东就业10348人。中山的做法在2018年7月4日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得到各级充分肯定。
▲ 中山卉盛农业帮扶昭通建设万亩花卉苗木基地 图片均由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组提供
▲ 中山企业到昭通送物资献爱心。
产业协作
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人在林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道出了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山水花园”项目的魅力,更道出了浓浓的“中山情”。
通过土地流转,牛寨村烂田坝村民小组村民王世民一方面有了租金收入,同时还可通过在基地里务工,一年挣1万多元。还有农民开起了农家乐。
“给钱、派人是基础工作,是扶贫协作后方的主要工作,而劳务对接和产业协作是决定扶贫协作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工作,也是前方工作组的重点工作。”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宏介绍。
中山累计组织300余家企业到昭通考察洽谈,成功引进23个投资项目落户昭通,实际完成投资9.49亿元。
其中,立足昭通产业发展实际和需求,发动中山的国企兴中集团控股昭通本土农业龙头企业云南菜人家,帮助昭通发展壮大竹产业,探索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树立了东部企业帮带西部企业的示范,仅这个项目受益群众就达2万多人。扶贫协作逐步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资金支持
真金白银投入4.62亿元促脱贫
昭通市永善县青胜乡民胜村水星坝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洋房,大门两侧火红的对联,展示了村民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100平方米的房子,中山出了4万元,政府又补助了5万多元,加上我自己出一部分,很轻松就搬进了新家。”村民宋元昌很感激,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协作工作组连家门口的路灯都装好了,还帮助他们发展毛竹、枇杷、砂糖橘和养牛等产业。
3年来,中山结对帮扶昭通,累计实施易地搬迁示范点建设项目4个、村级卫生室110个、改造农村危房651户、建设中山博爱小学2所、校舍建设项目29个、产业项目254个。这些资金在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教育短板、培育增收产业。
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山以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推动扶贫协作。截至目前,中山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62亿元,其中2018年投入1.85亿元,同比增长189.7%,县均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达到了4625万元;今年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已经划拨到昭通1.641亿元。
教育医疗协作
扶志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今年16岁的李世银来自昭通市永善县墨翰乡,今年9月份成为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新生,就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走出大山,来到中山求学对他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希望今后能在中山从事导游工作。”
职业教育合作是中山、东莞帮扶昭通的自选动作,也是一个特色亮点。
3年来,中山累计招收昭通籍学生2066人到中山免费就读职业院校,今年招收了836人,全部是贫困家庭学生,他们获得中山、昭通各项生活补贴上万元。毕业后还可被推荐进入中山优质企业实习就业。
通过提高年轻一代的教育水平,以及今后就业,困扰当地人的代际贫困问题,将从这一代彻底阻断。
医疗协作上,中山给昭通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专家。中山市外科专家戴建明实施了永善县第一例颅骨修补术,中山博爱医院医疗专家钟陈填补了绥江县7项手术空白,大幅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3年来,中山先后选派了两批12名支医专家赴昭通市开展为期1年的帮扶工作,设立工作站,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填补当地多项空白,也培养了一批当地医疗人才。
人才交流
扶贫干部“走到哪撑到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部地区是个广阔的天地,脱贫攻坚是个考验人的战场,为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成长提供了重要舞台。”
云南昭通交通极为不便,从昭通市到中山挂点最近的大关县坐车要1个小时,最远的绥江县要4个小时,有的乡镇1天还到不了,加之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5+2”、“白加黑”是中山扶贫干部们的常态,但在艰苦条件下,中山的扶贫干部们增长了干事创业的能力,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