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不完全调查
15岁大一女生,最爱唱国歌
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他们是一群拥有强烈市场消费观念、充分全球化以及与互联网一同成长并真正融合的全新一代。受多元化的文化冲击,沿着80后的足迹,90后作为一个群体正逐步走上社会大舞台。
今年9月,90后开始全面走进大学校园,迎接人生新的挑战。近日,记者在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透过一张张青春活泼的脸谱,记录下一个个或感人或心酸的故事,完成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不完全描述。
1.15岁的彭瑶:我最爱唱国歌,很有气势
“别人说的与我们做的自是不同,我们说的和别人想的也不尽一样。”
6日,又是一个雨天。15岁的大工材料学院大一女生彭瑶紧紧地抱着妈妈,想多留妈妈一会儿,妈妈刚画好的妆又被眼泪弄花了。葛女士和女儿是8月27日来大连的,她本打算31日回去,可彭瑶实在太小了,她从未离开过妈妈,葛女士只好找个了地方住了下来,4日上午,她要走,彭瑶又抱着妈妈哭个不停,5日,是正式军训的第一天,她不放心女儿。
近1米6的个头,彭瑶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成熟点,她来自安徽,一个盛产少年“神童”的省份。她的爷爷是老师,18个月时就已经将乘法表背的滚瓜烂熟了,她的天份被爷爷挖掘出来,2周岁时,就上一年级了,3岁时跳过二年级直接读三年级,然后按部就班地读完了初中高中,“这孩子爱静,在家学习的时候,不许我们出声。”妈妈说。
葛女士的包里有一份病历,这是她们母女的痛。由于学习紧张,坐的时间太长,6月份高考前,彭瑶得了肾结石,连手术带住院耽搁了6天,这大大影响了高考发挥,“数学没做完,才得了132分,总分640。”即使这样,彭瑶已经成为同寝室同学们眼中的“天才”了。
辅导员许多老师说,在他带的206名学生中,彭瑶最小,却在她身上看到了90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观念。新班级组成后的一个晚上,许老师带着7个班级在校园一道边路灯下开班会,每个同学轮流介绍自己,轮到了彭瑶,她说喜欢流行歌曲,更爱唱国歌,随即起了调子唱了起来,开始是全班唱起来,接着其他6个班也一同唱了起来,许老师和很多路过的老教授们都觉得热血沸腾。
“我最爱唱国歌,很有气势。”一边帮妈妈擦眼泪,彭瑶一边说,听国歌、唱国歌时,她都能感觉到热血沸腾,很振奋人心。妈妈就要回家了,她告诉妈妈说会照顾好自己,还打算好了,国庆节放8天假,她的3位室友都要回家,她要到海事大学去找另一名初中同学一起过,让妈妈放心。
彭瑶在安徽刚刚过完15岁生日,就离开温暖的小家,来到学校的大集体,新同学们都愿意听她的故事,老师也格外照顾她。
2.不得不退学的张进:他的大学,短的只有2天
“有人说90后自私,但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我们的博大。”
4日下午3点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操场上,计算机系1200多名新生正在霏霏细雨中接受军训的洗礼。远处,某个角落里,来自贵州省赫章县的张进,望着身穿深绿色军装的同学们,长久地发呆。
张进家庭特别困难,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当初是父母给他报了这所学校,但是在勉强凑齐学费后,500元的路费都愁住了这家人。报到时间过了2天后,他才买了张硬座,坐了两天的火车,9月2日,孤身一人来到了大连,按照计划,他到大连时,家人会把生活费打到银行卡里,但是家里实在筹不到钱了。
第二天,辅导员车艳茹老师却听到了一个令她愕然的消息,“老师,我要退学……学费能全退吗,我得拿回去还债。”车艳茹说要给他办理贷款手续、争取助学金等政策,帮他读大学,但倔强的张进谢绝了老师的努力,去意已绝。车老师给他的父母打去电话,听到的也都是叹息和无奈。
4日早晨,舍友出门前,张进迫不及待说:“今天办完退学手续就走,我到了车站再买票!”尽管刚刚认识了1天的贵州老乡饶煦一再极力挽留,还拿出300元钱帮他办饭卡,但张进还是执意马上就走,新同学们默默地帮他收拾着行李。
张进的命运深深刺痛了很多人,听完这个故事,记者请车老师再一次联系张进,希望帮他一点。电话拨通了,老师惊讶地得知,这个学生就在操场附近某个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他的同龄人。“你能过来一下吗?大家都想帮你留下来读书。”这个未曾谋面的小伙子拒绝了与记者见面的请求,理由很奇怪,他说害怕。
饶煦接过电话,用贵州方言劝说他留下来,但饶煦的表情也复杂起来,嘴角不停地抽搐,“他说家里还欠了10几万,即使学校和好心人帮他读了大学,他也不能撇下家人,他不能这么自私,他要去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车老师再次接过电话,这时,那头的张进却哭了,3分钟后,车老师无奈地挂断了电话。或许很快,张进真的会义无反顾地坐上回家的火车,回到人生的原点。
西部的孩子要强、吃苦、独立、懂事。车艳茹和大工材料学院辅导员许多老师都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材料学院19岁的杨玉婷来自四川泸州,家境也不好,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她对来送自己的妈妈说,将来日子会好的。来之前她抄下了28位高中同学的手机号码,到大连后花300元买了部手机,正学着将电话号码输入,她说,只要努力,梦想就会一点点实现。
3. 规划长远的蒋季伸:从初中开始,就准备考研
“90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对学习、对未来,我们有我们的要求。”
4日上午,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走在大工校园里,能源与动力学院的蒋季伸嘴里嘟囔了一句:“哎,又走错了!”这已经是开学一周来,他第二次在校园里迷路了。早上6:10分他就起床了,3日那天他将写给爷爷的一封信投进了本埠信箱,他觉得寄往安徽阜阳老家的信应该投进外埠信箱,因此一大早就来邮局“纠错”。
蒋季伸家在阜阳乡下,蒋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父辈们都过得差强人意,因此希望孙子能出人头地,上高中时,爷爷在县城学校附近租房子,给他做饭洗衣服,高考考了638分,他自己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这在他的乡里也是第一次。爷爷很满足,但蒋季伸还憋着一口气,“我压力太大了,没发挥好,还想过回去复读,我觉得考一个全国前10名的学校才对得起爷爷。”
蒋季伸有一个叔叔在外读书,再加上网络的发达,他在初中时就做好了人生规划:读大学、考硕士、读博士、出国。来报到时,他带了包括2本新概念英语在内的6本英语书,“我们那里的英语教学水平很低,才考了118分,我英语差,尤其是口语不好。”他说,同寝室还有一位同学也有考研的打算,他们都希望辅导员管得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