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嫦娥五号2017年将采集月岩回地球

作者:东东笑话网2020-10-22 03:11类型:互联网动态 已有142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后,成功向地球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这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国务院新闻办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任务整个过程做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表现非常完美。

  “以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探月事业将全面转入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的新阶段。”吴志坚首次透露,与此同时,中国探月计划的三期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紧锣密鼓开始下一步部署。嫦娥五号有望在2017年发射,并且要执行月面采样任务等。

  嫦娥三号实现“七大创新”

  “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吴志坚在发布会上非常激动地向媒体宣告。

  据介绍,这次任务在动力下降、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根据技术人员解读,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其中包括: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昨天起,嫦娥三号已经开始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器的自动巡视勘察。后续还将面临120℃至零下180℃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验。嫦娥三号着陆器设计寿命1年,巡视器设计寿命3个月。吴志坚表示,“期待嫦娥三号能够传回尽可能多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嫦娥五号六号采集月球标本

  吴志坚表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预计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她的任务将比现在的嫦娥三号更加艰巨,除了落月勘探之外,还要自动完成月面岩石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

  据介绍,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共三次任务。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包括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两次任务,已于2011年立项。

  吴志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已经告一段落,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考虑对嫦娥四号进行适应性改造,优化工程和科学目标,使其能够为嫦娥五号的任务验证部分关键技术。

  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务是要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它的任务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来执行。“探月三期任务难度更大,需要突破关键技术更多。”吴志坚说,“比如探测器月面起飞、月面采样封装、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以及返回地球时的高速再入返回等技术,都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现在看来,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

  吴志坚同时表示,探月工程三期任务的完成也不会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结束,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探月工程三期之后的规划还在研究中。此外,我国的深空探测经过多年讨论研究论证已经有了共识,科学界已有初步设想,相关方案正在研究中。”

  未来需在国外建立新的深空站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表示,目前我国的深空探测还不能做到全天候覆盖。要实现全天候测控跟踪,继续建设深空测控网势在必行。

  根据探月工程二期任务需求,我国位于佳木斯和喀什的两个深空站已于去年10月份建成并且投入使用,探测望远镜直径分别达到66米和35米。“通过这两个新建的深空站,我们在去年12月13日控制嫦娥二号成功飞跃图塔蒂斯小行星,对它进行了进一步观测,获得大量光学照片,标志着我们的测控能力突破了700万公里。”他说,“目前嫦娥二号探测器距地球已经超过6000万公里,仍然处在深空站监控下。”

  据了解,在嫦娥三号任务中,测控系统首次使用了三向测量技术和同波束干涉测量技术,确保位置测量的精准定位。此外,任务中首次主用X频段完成对探测器的各项测控任务,有效提高了测定轨精度、天地测控性能,并为后续探月和深空测控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周建亮表示,深空探测的能力取决于天地两方面。深空探测真正能够延伸到多远距离,是探测器和地面设备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现在的测控网络,再加上我们未来深空探测器的配合,应该说后续的深空测控能力要比现在已经达到的6000多万公里远得多。”

  周建亮说,我国已经建成的深空测控网充分利用了国土的东西纵深,但对深空探测器的测控跟踪还不能做到全天候覆盖,每天有8到10个小时的跟踪盲区。“为弥补测控盲区,做到全天候的跟踪覆盖,继续建设深空测控网络势在必行。”未来,我国还需要在国外建立新的深空站。

  50TB探月数据向全球公开

  针对记者提问,吴志坚昨天还表示,探月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就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三期工程中我们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广泛”。

  吴志坚表示,探月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工程,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成果运用方面,我国跟相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开展了很好的合作。例如,嫦娥一号、二号所获得的科学探测数据是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的。在一期工程中我国与欧空局开展了测控方面的合作,并相互交换了智慧一号和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数据。二期工程中,这次欧空局提供了一个飞控中心、三座测控站来参与嫦娥三号的任务。三期工程中,中国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广泛。

  探月计划的数据也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共享。据介绍,国防科工局专门制定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的科学数据发布政策,有A、B、C三类,A类是直接参与研制的单位以及相关人员;B类是我们的科学家应用委员会成员;C类是全世界的科学家用户和科学爱好者。国家天文台已经向科学家发布了超过50个TB的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向全世界公布,任何人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数据。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