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向全球发布。本报记者 贾同军 摄
本报记者吴东
时至岁末,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和新闻宣传部部长兼开闭幕式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常宇29日接受了媒体采访,回顾了一年来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
树立落实“大人才观”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说,今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最大亮点之一是12月5日启动全球志愿者招募。启动8小时后就有超过10万人报名,4天后这个数字就飙升到40万。“这个数字在29日9时已经达到61.6万人!这体现了海内外各界对北京冬奥会热情的参与和期待。”闫成说,报名者中,81%是青年学生,超过50万人来自北京地区。
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管理及专业人才开发培养工作取得了扎实进展。这一年,组委会新进工作人员231人。目前,全委共有705名筹办人员。这一年,组委会持续选调优秀干部,顺利完成高校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工作。已近完成的年度社会招聘工作,计划招收51人,有5300多人报名,人才遴选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在深化专业人才开发培养方面,组委会加强国内技术官员、赛会服务人员培养工作,已经遴选和培训4500人次;另外注重开展外国专家选聘和外籍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同时与21所高校联合培养了700多名赛时实习生。
组委会还与国际残奥委会合作实施“卓越计划”,开展了一系列赛事学习活动。组织筹办人员依托重要赛事平台,选派175人参加14项国际比赛的实战培训。全委统筹实施了99个专业培训项目,提高了筹办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办赛能力。
闫成介绍,组委会一直在做优秀备选人才的储备工作,储备了4900多人的信息。“比如颇有名气的滑雪战队,就是通过北京地区的滑雪俱乐部积累了300多名北京地区的民间滑雪人士。”
他表示,未来一年,组委会还将吸纳600多人加入冬奥会筹办大军,并不断优化人员计划,广开渠道延揽人才,组建场馆运行团队,加强筹办人员培训。这一切不仅是为了保障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为了给举办城市留下丰富的人才遗产。
场馆建设进展顺利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场馆建设是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冬奥会大部分竞赛场馆将在今年底至2020年6月达到测试赛要求,具备举办世界杯或世锦赛的条件。
北京赛区的国家速滑馆已完成结构封顶,正在进行外墙面玻璃幕墙的安装;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北京冬奥村、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等其他新建场馆建设进展顺利;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场馆改造相关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新建场馆正在抓紧进行赛道及相关工程等施工作业,7.9公里综合管廊隧道全线贯通。
刘玉民特别提到,奥运场馆一直都是一个城市的金色名片和地标,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体育、国际交往、经济等活动的交汇地。每个奥运场馆都有各自独特的设计内涵。比如国家速滑馆,因其独特的设计又名“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又名“水立方”,在冬奥会期间将转换为“冰立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因其赛道形状和遮阳设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宛如一条“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依托山体的自然落差而建,又将跳台剖面的S形曲线融入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的造型中,故又名“雪如意”;而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全世界第一座永久性的滑雪大跳台场馆,依托工业遗产进行建设,其造型设计吸收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飞天飘带的意象,传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
通过冬奥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兼开闭幕式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常宇首先提到了今年9月17日。那一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了面纱。
常宇表示,吉祥物从2018年8月8日启动全球征集至今,一直注重宣传北京冬奥会和公众参与。比如,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冬奥、爱上冬奥,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利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吉祥物征集专栏、美术课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动员中小学生参与吉祥物创作。据统计,全国超过4.5万所中小学校的近15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活动。最终,组委会共收到设计方案5816件。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均有征集作品提交。境外作品来自五大洲35个国家。投稿者中,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3岁。
提升冬奥吉祥物知晓度颇费心思。以特许商品为例,“冰墩墩”的冰壳、“雪容融”能发光都给特许商品提供了无限可能。吉祥物首批特许商品10月5日上新,不少收藏“发烧友”前一天晚上就到实体店排队。根据市场开发部提供的数据,短短3个小时线上销售额已超66万元。接下来,组委会计划带着两个可爱的玩偶进行全球推广,将安排吉祥物沿着冬奥会足迹寻找奥运地标。
常宇介绍,通过传统媒体日常报道、冬奥专栏和15个冬奥组委数字媒体发布矩阵的传播,组委会实现了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社会的良好互动。他透露,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表现、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方案、“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科技冬奥等。“我对国外的媒体记者说,未来两年你们可以期待,你们有充足的理由在2022年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我们中国人办奥运会的方式。”常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