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廖华歌
站在泥土上思考,钻入文化中寻根,是廖华歌直面很多问题的一贯视角。
这位素衣素颜、快言快语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阳市文联主席,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没有父老哪有我,没有文化哪有根”。
对乡亲乡土乡愁的敬畏,对人化教化文化的推崇,彰显于她发表过的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中,闪光于她备受关注的人大代表建议里,也植根于她年过五旬依旧清澄质朴的内心深处。
“唯以文化做事方能致远。”这个早春,即将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廖华歌,翻阅着手中的建议文稿说,“我今年的建议,依旧绕不开乡村与文化。”
文化扶贫刻不容缓
——比物质匮乏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
作为行走在基层、生活在基层、牵挂在基层的文化人,廖华歌的目光始终凝视着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
“国家提出精准扶贫,调动一切帮扶力量,想尽一切可行办法,帮助7000万贫困户脱离贫困,这真是一项快人心得民心的庞大工程。”她沉思一下说,“但我觉得,比物质匮乏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精准扶贫,离不开精准的文化扶贫。”
这呼吁和结论,源自于她走访山乡农家、深入田间地头的调查,也发自于她情牵农村农民、关注农业农事的情怀。
“廖主席的心,始终在乡村。”有作家同行,曾如是评价廖华歌。
南都帝乡的山水人文与风花雪月,赋予著名作家廖华歌多才多情的敏感心,也哺育南阳女儿廖华歌忧国忧民的悲悯情。
除了省、市人大每年组织的调研活动,读书写作、开会拨冗之余,廖华歌常抱着了解与走近的心态,深入农村书屋、县乡图书馆、山村学校,了解父老乡亲的文化状况与农村儿童的身心诉求。
倾听了解、体悟思考中,她将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村书屋”工程,比喻成“给父老乡亲带去的精神上的温暖光芒,照亮了很多迷茫而困顿的心”。但同时,她也发现,因为农村书屋的书多半来自捐赠,供需之间存在明显脱节。
“农民最需要的,是那些对生活对农业有实用价值的书,像农用知识、林果栽培、牲畜饲养。”她扳着手指介绍,捐赠的很多书却是武林小说、悬疑科幻或心灵鸡汤。
温暖人心的帮扶与关爱,需建立在有效实用的需求与价值之上。
基于此,她觉得,精准的文化扶贫,就是全社会行动起来,真正深入到贫困人群中,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精准长效的帮扶,以文化浸润乡亲乡情,以教化引领乡土乡村。
“依需求帮扶,从精神扶贫,让文化扎根。”她掷地有声地说,这就是精准文化扶贫的内涵与精髓。
乡愁载体亟待搭建
——留住乡愁文化,就是留住我们的根脉
自2013年当选全国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廖华歌已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履职四年。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她的心声,亦是她的承诺。
过去四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廖华歌那些沾着泥土味道、带着基层呼声的建议,总会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的关注。
她根据我国公民阅读量持续下降,“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横行当道,“深阅读”“经典阅读”被轻视怠慢的现状,先后两年连续建言“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她依据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威胁到土地污染的危机,提出“关于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建议,呼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根本——土地。
阅读事关价值观,污染冲撞发展路。如果不是站在泥土中思考问题,如果不是钻入文化中寻根溯源,怎会得到如此高瞻远瞩又引起共鸣的建议心声。
令廖华歌欣慰的是,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的说明中,她提的这两条建议被采纳了两处,引起中国新闻出版报、河南日报、中国广播网、新华网、搜狐网等十多家知名报纸与官网的关注与报道。
“我不会高谈阔论,我只想说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生性秉直、只言我心的廖华歌说。
作为南阳父老乡亲的一个特殊而伟大的群体,南阳移民,也始终是她的情所系心所牵爱所寄。去年两会期间,她提出“将丹江移民丰碑打造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地标”,引起媒体的竞相报道。
“移民丰碑,就是在丹江畔为16.5万移民留下了根与魂,以史诗般的工程为背井离乡的移民留住了乡愁载体,也矗立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精神地标。”这个早春,廖华歌说,留住乡愁文化,就是留住了我们的根脉,她多次去过淅川县盛湾镇的丹江移民民俗文化馆,也曾一遍遍用手触摸移民丰碑上那些温热的名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依然会为移民老乡和移民丰碑鼓与呼。
“这一次,我提的建议是关于研究、开发、弘扬和传承移民精神的建议。”她打开建议文稿说,南阳移民精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其研究、开发、传承和弘扬,不仅关乎水源地今后的合理化建设、环境治理与水质保护,而且关乎受水区人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活健康。
南水北调精神的传承不应也不该在丹水永续北上后被遗忘被断裂。南阳热心人士与爱心企业倾尽所有打造的南水北调移民丰碑、移民生态文化苑和移民精神教育基地等乡愁文化载体,正面临资金难、建设难的困境,亟需项目支撑与政策扶持。
少年智识关乎未来
——用优秀文化浸润孩子心灵,对祖国未来负责
信息斑驳复杂,人心焦灼急躁,戾气肆意横行,世风与日剧下……这些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让廖华歌忧心,也让她陷入深思。
廖华歌记得,有一次去香港旅游,导游是来自内地的一位年轻人。期间,她和几位同行的作家提出想到浅水湾看看萧红。年轻的导游连问她两遍:“你和她(指萧红)联系了么?”
这样的插曲,让寥华歌就会感到心痛又哀伤。
“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萧红是谁。”她叹了口气说,一个民族强盛时代的文化是圆润而饱满的,因为这种文化浸润下的人民之内心,是丰盈而温厚的。就像中国的唐朝,女人胖美,文化璀璨,国力强盛,四海臣服。
电子产品霸占眼睛的当下,一些青少年沉浸于电脑手机之中,根本无心无暇静下来,阅读传统文化与经典之作,这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