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最新的资源,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520yanqin.cn 

2016.11.4 广告位置出租

「形声字笑话」古往今来由写字写成形声字闹出来的笑话。

作者:东东笑话网2021-03-15 06:13类型:爆笑男女笑话 已有92人围观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古往今来由写字写成形声字闹出来的笑话。

打字员在打一份上级文件时误把“小组”打成了“小姐”。 领导在机关干部开会时没有注意,就原文引用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姐的作用,以小姐为单位,积极开展致富增收活动。” 读到了这里,领导放下了讲话稿,自由发挥道:“关于小姐问题,我想补充几句,既然上级文件已经提到了小姐的作用,说明现在的政策确实比以前宽松了,我们也必须看到,小姐在招商引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上,确实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保守了,我建议,从现在开始,单位上下要开展一次广泛联系小姐的活动,只要不把小姐往自己家里拉,就不算违反政策。 唉,对了,鸿运大酒店那几个小姐你们就不要联系了,我已经和她们联系两年了。”领导刚说完,台下笑倒一片

谐音的笑话

求十个笑到喷饭的笑话

1:有一天,一个潘家大户的老爷死了,儿女请来了一个老大爷为他们家的老爷主持生平事迹,可那老大爷已经很老了,说话口齿不清,再念家庭成员时,更是模糊不清了。原文是这样的:“孝子:潘根科;孝媳:池柿;孝孙女:潘良慈;孝孙子:潘道寺。”可是老大爷不认识多少字,就读形声字:“孝子:翻跟头!”孝子不明白怎么回事,于是就翻了一个。“孝媳:也是!”孝媳也不明白了,于是也翻了个。孝孙女想:“爸妈都翻了,我要翻几个呢?”那个老大爷再次说:“孝孙女:翻两次!!”孝孙女乖乖的翻了俩。孝孙子也想:“爸妈都翻了,姐姐翻了俩,那我该翻几个?”于是,这位老大爷又说:“孝孙子:翻到死!!!” 2:历史老师上课讲到了八国联军,小明以为是什么东西,听起来挺威武的,就说:“八国联军是我带来的!!”老师骂他:“混蛋!!出去站着!”小明回家后委屈的跟爸爸说了这件事。他爸爸火了:“怎么能这样!!!我打电话找老师!!”小明的爸爸就打电话找到了老师。电话一通,他爸爸就忍不住了:“老师,我承认我们小明是学习不好,脑子也不咋地,但是,八国联军决不是他带来的!!!”老师:“……” 3:有一个男的,常年出差在外,但经常想着闺女和老婆。有一天,这男的打电话回家,是他女儿接的电话。那男的问:“宝贝,在家里好么?”女儿答:“挺好的爸爸。”男的又问:“家里有没有别人哪?”女儿乖乖地答:“有啊。陈叔叔。”男的火了,说:“他什么时候来的?"女儿答:“爸爸你每次出差他都过来呀,现在和妈妈在卧室的床上呢。”男的忍住火气,说:“你告诉陈叔叔和妈妈,说我来了。”过了一会,女儿接了电话,说:“爸爸,陈叔叔跳下楼去了,跌在咱家的游泳池子里头。”男的愣了:“咱家什么时候有游泳池?”女儿说:“就是在建安街上的啊。”男的明白了,飞快地说:“对不起打错电话了……” 4:有一位伯爵十分娇气,只因为划破了手指就跌跌撞撞的跑进医生家。医生简单的包扎之后,便让仆人去拿药。伯爵担心地说:“医生,我这病是不是十分严重?”医生叹了一口气,说:“我担心在他回来前,您就……”伯爵疯了似的抓住医生:“您一定要救活我!!”医生接着说:“已经愈合了。” 一定要顶啊,我花了好长时间那

汉字的笑话

1、何处有慈悲小沙弥问正在打坐的老僧:“师父,何处有慈悲?”老僧抬起右手,指了指门外,闭目不发一言。小沙弥顿悟了:原来世间众生万物,无论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还是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处处皆有慈悲啊!老僧看小沙弥站那里不动,便说:“门外桌子上,白色的那个就是瓷杯!”2、只吃一吨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男方的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问:“能来多少人?好做准备。”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他把“顿”写成“吨”。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齐。”3、打赌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A:“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的姓倒写!”B:“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横写!”A:“你贵姓?”B:“姓田,你呢?”A:“姓王。”4、汉字的意思李先生跟儿子说:“汉字是音形意俱全的字,如‘爷’字,它的繁体字是‘爷’,意思是耳朵有点背的父亲,那他就是老爷爷了。”儿子说:“我明白了,‘爸’是凶巴巴的父亲。”李先生说:“你不愿意叫我爸,那就叫爹吧。”儿子说:“多个父亲才叫爹,我才一个父亲呀,只能喊爸。”5、个个草包权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请纪晓岚题一匾额。纪晓岚提笔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兴地把它悬在正厅,乾隆皇帝见了,对和珅说:“你被纪晓岚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四个字吗?”和珅顿时哭笑不得。6、老人掉齿兄弟俩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哥哥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大夫说:“是掉个‘齿’字,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7、屈原医生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同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注:“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8、“会”字新解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儿子:“为什么?”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9、彼此周先生接过陈先生递过来的名片,看了一下说:“东先生,久仰,久仰。”陈先生也看了一下周先生的名片说:“你是吉先生?”周先生听了不高兴:“我明明姓周,怎么扒了我的皮,我哪里得罪你了。”陈先生说:“我姓陈,只许你割我耳朵,就不许我扒你的皮?”10、哪里哪里海明威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洋老兄却吓了一大跳!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趣味字谜、趣味古诗(谐音古诗)、谐音笑话和汉字的来历!都要!!

1:天鹅飞去鸟不归,良字无头双人配;双木非林心相连,人尔结合就是己(我很爱你) 2:青山寺上一丛竹,天鹅还在鸟已去。前尘往事以成空,白云心中多条虹。心中有情藏不住,站在高处看远方,称断人和有谁知。(等我亲自说爱你) 3:天鹅湖边鸟飞绝,白天相约解相思,唯忘只得我关心,双点齐把国玉移,无奈如何人归去,宝玉不见于谷外,双思只在内心旁,单身贵族尔相连。(我的心只可容纳你) 4:天鹅飞去鸟未归,两木相连心相连,日去东海月归西,春季秋东是四季,良字无头死紧迫,您若无缘各自飞,丝线一家十一口,女氏出门何日归。(我想明年和你结婚) 5:情到浓时人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念你忘你都不对,宁愿伤心自己悲。不怨苍天不怨谁,人生不如梦一回,惯看花开花又谢,却怕缘起缘又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6:心死两相依,知己所言真,人在尔旁站,饥饿去无食,故人想永共,还来还要走,至死都相遇。(忘记你我做不到) 7:星星不见太阳光,永眠长逝莫悲伤,虚空极尽莫能计,每在心旁总情长,人随水去泪汪汪,心力点点酒苍茫,还记十月相倚伴,谁人犹在我他旁。(生死无悔全为有你) 8:日出美丽立取上,残月屋下友情长,无奈您却无心往,白水一勺表衷肠,春雨绵绵别三笑,但已人去走下场,嫦娥无女不寻常。(最爱你的人是我) 9:一人尔旁站,橘红无丝织,无山登峨嵋,椰子亦能语,深藏不见底,白芍本非草,寒冬病缠身。(你是我心中的疼) 10:牛靠和尚屋,两人抬一木,两木不成林,水中鸳鸯成双对,一心两意记念谁,丝线穿针十一口,女氏还在日上游。(特来相亲想结婚) 11:情到浓时心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念你忘你都不对,宁愿伤心自己背。(青梅竹马) 12:树撑天枝难觅,怀抱可怜却无心,赵国有妃不是女,鹅血满天鸟难得,远去不想囊羞涩,受尽苦难又换友,无奈心中只有你。(对不起我不爱你) 13:接受又离只作友,情人无心土月勾,竹已孤竹单思苦,从也单从独自愁,如需闭口一了伴,谁人无言又同游。(爱一个人好难) 14:寒山寺上一棵竹,不能做称有人用,此言非虚能兑现,只要有情雨下显,天鹅一出鸟不见。(等你说爱我) 15:孝子要习文,鹅边鸟飞去,饶人必无心,河干人独立,还来还要走,相思只一心,好女愿他旁。(叫我如何不想她) 16:悔意无心空对,大哥头上有条,接受不离只作,单身贵族尔相,朝夕相对盼夕,情人别离影孤单,二人想逢在此处。(每天爱你多一些) 17:友情雨下永相拌,人情相遇有艾时,大雁南飞非人字,方知缘了应无点,除夕过后是何天?(爱你一万年) 18:竹林上下一寒寺,他儒我僧少一仙,风中一人丘上立,矢口否认想成仙,尔等一人身旁站,百驹过隙空长叹,低头不语连疾走,遍山找寻头顶冠。(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19:日长夜短愁几许,高处无口几人来,一人游弋芳草地,十士脚长披蓑衣,天鹅展翅鸟已飞,白勺烹酒无意义,空余一钩三点雨。(月亮代表我的心) 20:春雨季,梧桐树上结丝绸;夏日凉,两人阵中称英雄;秋风起,鸿雁传音数千里;冬雪飘,美女为何露半腰。(绝对重要) 21:树儿睁开眼,小子屋下眠,良心缺一点,日落残兔边。(相见恨晚) 22:鸟飞鹅跳,月上中梢,目上朱砂,已异非巳,勺旁傍白,万事开头,工戈不全,雨下挚友,称断人和。(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 23:古树撑天枝难觅,怀抱可怜却无心,赵国有妃不是女,鹅毛轻飘鸟不见,远去不想囊羞涩,受尽苦难又换友,自称有人伴君旁。(对不起我还爱你) 24:两难全,二尤泪流;梅依旧,移木有心。不羁去,挥鞭策马;友朋离,乃共婵娟。(无悔四月) 25:树有心眼,西下美女,手扶下巴,人在尔旁,心死相依,言及自己,十件家具,白色勺子,子女双全,又住一起。(想要把你忘记真的好难) 26:原本有心花不开,偶尔有人来相伴,悔时无心已有泪,吞下口去悄无声,来者耳边轻轻诉,缺少左边心相印,东风带走一二点。(愿你每天都快乐)

汉字的演变、历史、来由、笑话、故事 最好配图片

汉字的最初模样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汉字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汉字的演变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七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化字楷书,共八种字体)。金文的少数字用籀文或战国文字等字体代替。 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那么,问题是:汉字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根据考古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语言诞生的时间,距今约几十万年,而真正的汉字系统却是直到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才形成的。 趋势: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编辑本段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编辑本段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演变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汉字演变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认字认一半的搞笑事例

哥哥在看书,突然,弟弟拿来了一本名叫《童话大王》的书,他让我读一篇《小兔子造房子》的故事给他听,我一拿到书;一看,就不屑一顾的说:“切,真简单啊……”接着我就有摸有样地读起来了。前面都有声有色的,突然读到了“小兔子终于把房子造好了,就差一个栅栏了……”读到“差一个”时,就犹豫了,这个“栅栏”的“栅”我不认识,我想去问弟弟,但又觉得太没面了;去问哥哥,担心哥哥又会说我没文化。我就用老师教我们的形声字,比如:“桐、妈、落、奶……”都是形声字。我就把“栅”的偏旁“木”去掉,读“册”字,我还以为自己能举一反三而骄傲呢!当我大声地读“栅(册)”时。弟弟说:“错了,错了,应该读栅,我爸爸读过的。”我可不想在弟弟面前丢人现眼,就跟他辩了起来,吵声惊动了哥哥,弟弟拿出了书,对哥哥说:“这字读栅。”我只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哥哥,哥哥说:“这字读栅,不信你查一查字典。”后来,查了字典,我只好闷声不语。

谐音歇后语、谐音字谜、谐音笑话、谐音对联收集

1 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笑话 对联 歇后语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 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难出题(蹄) 旱魅拜夜叉 -- 尽(精) 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二、有关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1.莲(连)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2.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3.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4.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5.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6.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7.孔子生於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8.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史可法,洪承畴。 三、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1、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解 缙 2、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3、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4、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5、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6、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 中:天空) 7、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8、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四、汉字谐音特点的笑话: 地名有关 元旦晚上,小弟带两位侨生到家晚餐,一个性情开朗,一个较为拘谨. 席间,那位开朗的同学笑指拘谨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他是缅甸来的,所以比较腼腆."随后他举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饮而尽,接着说:"我是仰光来的." 校长发火 校长在学期结束时的校务会议上,对人事行政效率之低,大发雷霆.他说:"负责董事业务的不懂事;负责人事管理的不省人事;身为干事的又不干事!" 乡村开会 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与繁体字有关的故事或笑话

[转帖]有关等繁体字与简体字 汉字简化的经验教训 汉字的简化方案虽然颁行在五十年代,但它的起源却可寻溯到百余年前,当时在对封建制度的一片鞭挞声中,古老的汉字也首当其冲,被当作封建文化的化身成了批判对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汉字简化,就注定了人们对汉字是抱有偏颇的看法,汉字简化仅仅是被作为汉字拼音化这一长远进程中的一部分。在汉字简化中,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其与拼音化、拉丁化接轨,而不是如何设法保持汉字的表意功能。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潜在心态。 但是尽管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汉字简化工作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文字工作者仍然对汉字简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终于使简化运动能够沿着汉字自身的规律较平稳地运行,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当然,在简化汉字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少地方显然考虑欠周,最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对汉字作了过于简省的压缩,降低了汉字字形原有的形体辨析功能,从根本上动摇了汉字表意功能的基础,破坏了字形显义的传统,使汉字沦为一种纯记号性质的形体,传统汉字中那些完整的理据变得淡化了。 2.当年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压缩汉字的笔画和数量,能简化能合并的就尽量简化合并,尤其是采用同音代替法合并了不少字,殊不知同音代替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字形与音义一对一的天然关系,这给日后的汉字学习与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是汉字简化中最大的败笔。 4.1 汉字的简化和繁化应相辅相成 文字职能的发挥,是由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与认读。就认读而言,人们总希望符号形象,易于识别;就书写而言,人们又是希望符号简单,便于描摹。在“易写”与“易识”两者的交互矛盾中,人们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字符的构件和笔画,又要保证必要的表意性和区别度。 我们的汉字是源于古老象形文字(即图画文字),是一种冗余度极高的文字。为了易学易用,自古以来人们就采取了减少其线条或笔画,简省其构字部件的办法去改造它们,所以趋简是文字变化的主要倾向。但趋简只是现象,是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规律自身。在既成文字中,尽管简化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也是有限度的,简化到字形产生混淆的时候,区别律就会出来干预,就会出现繁化现象。所以必要的繁化绝不是文字演变中的“逆流”。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了书写快捷与记忆方便,我们有必要使构形简化,让笔画减少,甚至不惜因此破坏文字的结构。但另一方面,为了改进文字的表意、表音功能,强化表意性与增加区别度,又不惜使构形加繁、让笔画增多。所以字形的简化是不可或缺的,字形的繁化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汉字繁化与简化的最基本动机来说,两者都是为了提高汉字的使用效率,为了在交际使用中能够做到快速准确便捷。 “简”和“繁”本来就是汉字演变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调整的一对矛盾。简化以便于应用,繁化以便于区别;简化只能是保持区别的简化,区别也应该是在最大限度简化基础上的区别。 文字演进,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求区别、求简易的过程。求区别是为了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率,求简易是为了提高文字使用的效率。个别字形的演进是如此,文字体系的变革也是如此。只有使其既合于区别律的要求又符合简易律的需要,使其达到“易学、易记、易用”三者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才能出现稳定的文字。 纵观几千年汉字发展史,汉字字形的繁化和简化一直是相随伴生又相互制约的。繁化是为了增加字体的区别度,它作用于人们感觉途径的主要是视觉。简化则是为了尽量方便地进行书写,节省书写的时间,它在不妨碍有效阅读,保证汉字字形能进行有效区别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字形的简化。 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汉字的繁化与简化给汉字语言功能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到所谓的繁化、简化都是汉字在自身运行中所具有的一种调节机制。它们都有一个活动的度,只有将这个度处理好了,将它们的长处尽量发挥出来,把短处尽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中,才有可能使汉字的字形结构有效地为汉语服务。 以字形结构的增多,笔画的繁复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汉字繁化所具有的语言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汉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加汉语书面词语的清晰度和区别度,尽量做到使汉字与词语产生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汉字繁化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增强汉字字形区别词语的作用,从视觉上尽量将词语的特征反映出来,使原来可能是很相近的两个字或词变得有一定的视觉距离,成为清晰可辨的两个书面词语。将汉字繁化概括为“易读”功能,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 汉字简化的语言功能则与繁化 UID2463 帖子413 精华0 积分413 奖励积分0 点 日新币0 文 阅读权限9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3-3-2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路过想过 五年级水母 UID2463 帖子413 精华0 积分413 奖励积分0 点 日新币0 文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3-3-20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4-14 00:26 只看该作者 一味精简字数其结果得不偿失 据统计,人们如掌握了3800个汉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内容的99.9%;如掌握了5200个汉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内容的99.99%。另据统计,4990 个汉字就构成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几乎所有的词。大致可以说,现在汉字的使用数量是五六千,而一般知识分子所掌握的字数只不过三四千。 从汉代到现代,汉字使用的数量似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一直徘徊在五六千左右。在这3000多年里,新字不断产生,但旧字也不断消亡。一般说来,时代越晚,新词增得越快。但由于复合词在汉语里越来越占优势,音译外来词又大多用假借字记录,所以尽管新词不断涌现,但汉字的数量仍然一直保持比较稳定。 人们往往宁肯忍受字量的增加,也要追求用词达意,记录准确。在这个意义上,字量的增加是表意汉字发展的表现,是汉字的进步。把字量增加说成是绝对的坏事,那是拘于一隅,囿于成见的看法。 缩减用字,尤其是缩减日常用字,显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要做到按照汉字发展规律科学地压缩通用字数,在压缩字数的同时既不影响书面的记录交际,又不增添麻烦,这却是十分困难的。 现代的正字不仅要求在字形上的统一,还要求在字量上的统一,要求作到“字有定形,字有定数”,不仅需要稳定字数,还需要缩减字数。 汉字简化和汉字归并属于整理、规范汉字中的两个不同范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汉字在它的自身演变中有相关的两种趋向,这就是数量上的增多和结构上的加繁。现代的精简汉字就是针对汉字历史上这两个趋势的。“简化”汉字是针对汉字结构上的笔画繁多,“整理”异体则是针对汉字的通用字数量过多。 4.3 过分精简笔画无疑是短期行为 在汉字发展史上,字形的变化往往受到应用工具的制约。殷商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所以笔画单瘦方直;周代的金文,是范铸在青铜或其他金属上的,所以笔画圆润匀称。甲骨文和金文的共同特点是笔画粗细如一,不能撇捺。从汉代开始,由笔画构成的、以基本字符及其各种组合为构字法的隶书,为了摆脱古文字的象形性质以便书写,破坏或削弱了很多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破坏了一部分字的结构,这是不得已的,也是值得的,因为古文字实在太难写了。由古文字演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字形简化。这次隶化使带有图绘性质的象形字符变成了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组成的字符,大大方便了汉字的学习和书写,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能。 由汉至清,盛行隶书和楷书,它们的特点是笔道丰富,能为撇捺,字幅整齐。在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仅仅为了减少一些笔画而去破坏文字结构的情况并不多见。更何况在比隶书更便于书写的楷书早已形成并趋成熟的时代,如果仅为了减少一些笔画而去打乱某一组字的系统性,这样做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值得,就值得商讨了。 在五十年代,由于把文字改革工作简单化,忽视了对汉字和文字改革基础理论的研究,对汉字的性质、特点、功能、历史发展、应用情况,以及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的相互关系,都缺少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对简化汉字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当时将音素化拼音文字奉为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认为汉字非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不可。在制定文字政策时,把改革汉字当做中心任务,而把改进汉字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把它当成在实行拼音化以前的过渡办法,只是为了“目前的应用”,最终将废弃汉字,使用拼音文字。 就在所谓“简化是汉字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少一笔总比多一笔强,凡是简的就是好的倾向,产生了汉字要一律简化,不断简化的思想。1960年发布的关于“现有的汉字还必须简化一批,使每一个字尽可能不到10笔或不超过10笔,尽可能简单明了,使难学难认难记、容易写错认错记错的字逐渐淘汰”的指示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就因为当时是以“易 UID2463 帖子413 精华0 积分413 奖励积分0 点 日新币0 文 阅读权限9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3-3-2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路过想过 五年级水母 UID2463 帖子413 精华0 积分413 奖励积分0 点 日新币0 文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3-3-20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4-14 00:27 只看该作者 强化形声结构是汉字的发展方向 汉字发展到小篆,各部件已经是直接作意义的载体而不需要借助物象的启示了。经过隶书的改造,独体字形大都丧失了表意作用,成了所谓“不象形的象形字”,即成了记号字,而一部分图绘意味较浓的合体字的构造也遭到了破坏。但是,由常见的成字偏旁所组成的合体表意字和形声字,它们的结构几乎全都没有遭到破坏。由隶变楷,笔画的个性特征更加显著,也更便于书写。隶书与楷书比起小篆来又有了进一步简化的条件,这是因为隶、楷通行的时代,汉语已经从单音派生造词发展为双音合成造词,而且双音词两个词素之间也有互相标识和限制作用,人们对字形显示意义的要求相对降低,过去那些为了增加表意度与区别度而让形体趋繁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控制,所以隶书、楷书虽进一步简化却无损于汉字的表意特征。 形声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当汉字转化为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后,体现在形声字形体上的分类、示源、表音三种功能,使汉字字形所显示的音、义信息容量加大,表义与别词性能增强。 因为从组成形声字结构的那些具有表音表义两重性能的独体字,承担了基础构件的职责。有了这批基础构件,可以再行拼合构成一批合体会意字。 这时候,人们对造字理据的追求更概括了,它不再凭着个体形符的象物象事性来表意,而是先有了一批形音义结合的独体成字构件,再利用它们进行二度拼合或三度拼合。构件成为音与义的载体,把音和义的信息带进合体字,而构件由于不再需要象物性的暗示,形位的简化已不影响它的表义功能。构形的简化便有了充分的条件,从而使汉字整体系统的简化得以实现。 再说,在形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声符是由源字转化而来的,所以,这部分声符的示源作用还相当显著,这些示源声符不但可以标音,而且可以表义,还具有显示词义特点的作用。在这类形声字中,义符的分类作用与声符的示源作用相结合,使形声字的表意性更为丰满,与近似字的区别度更高。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伦”与“论”的义符不同,确定前者属人际关系范畴,后者属言语行为范畴。又可以根据“论”与“语”的示源声符的不同,确定前者强调言语有条理而后者强调言语有对话者。 例如,小篆的“心”字还保留着心脏形象,隶书大部分把它放在合体字的左侧,而且竖起来,楷书则改作“忄”,完全脱离了原形,但它已与心脏这个意义发生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见“忄”而知“心”,“忄”仍可表心脏之义;又如“日”已不像太阳,但仍可表太阳之义;“虎”字不必画全,只有“虍”形,也可将老虎的信息带进由它组合的字中;“屋”字只写“尸”形,并不妨碍“层、屏”等字内含房屋的信息。 4.5 汉字的正体和简体应互存共容 从隶书成为社会通用字体算起,两千年来,华夏民族一直是以繁体字系统为正体。繁体字是汉字家族的嫡系,是华夏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奇迹。文化是不容割断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俗体、通体、正体构成了社会用字整体。五十年代简化汉字,实际上主要是调整了一些字的正俗位置。现在使用的2235个简化字和被代替的2260个繁体字以及其余无简繁关系的五万多传承字,构成了中国汉字的完整体系。去掉简体,或去掉繁体,这个体系就不完整,就会受到破坏。 中国大陆推行的识字方法是: 以“简化字”为“正体”,以繁体为“旧体”,小学生只学简体,不学繁体,中学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学习或多或少的繁体。大陆的经验是: 识字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少而多、由今而古,这是利多弊少的渐进方法。但是,根据我国现行法规,某繁体字一旦有了简化字,就把相应的繁体字定性为“不规范汉字”而废除,禁止在出版物上使用,禁止在社会用字中出现,禁止在中小学里教学传习,从而把它从国民基础教育中清洗出去。 台湾以繁体为“正体”,以简体为“俗体”;学字要学繁体,写字可以写简体。现在台湾使用汉字的实际情况是“印繁写简”,“识繁写简”,其实,这是“识繁也识简”。 虽然大陆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繁体字,台湾也允许使用一定数量的简化字;台湾手写体及印刷物实际上部分用简,且时有人著文呼吁用简,但毕竟大陆通用的是简化字,台湾通用的是繁体字。对异体字和繁简字的处理,大陆是选其一,废弃其余;台湾则往往设定正体及或体,采取宽容的态度。笔者认为,文字是约定俗成的,需要长期的演绎、稳定过程。

走进形声字辩论

据统计,汉字中有90%以上的字为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我们可以找到一把识字的金钥匙。 什么是形声字呢?形声字是造字的一种方法,它是由表示字义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的合体字。形声字的规律有:①所有的形声字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表示读音的叫声旁,表示意义的叫形旁;②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功能;③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能 1、读准字音。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偶尔读半边字还真的有效,如“涟”读“连(lián)”,但这容易使我们生出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产生一种副作用——好多情况下读半边字会出笑话。原来,也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如,用“寿”作声旁的“筹、铸、涛、祷 ”等没有一个和声旁的读音全同。 对像“淀、憧、庞、恬、肘、痴、栖”这一类的形声字,读的时候千万要小心,生活中有许多读错字的情况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把“酗(xù)酒”读成“酗(xiōng)酒”,“造诣(yì)”读成“造诣(zhǐ)”,“花团锦簇(cù)”读成“花团锦簇(zú)”。这怎么办呢?我想,利用声旁只是推测字音,到底读什么,还是字典说了算。 2、写对字形。所有形声字分成两个部分,这对我们掌握字形是很有帮助的。你看,把“蓦 、涩、辨”分成三个部分和分成两个部分,到底哪一种更有道理?显然分成两部分便于掌握,因为“蓦”是形声字,“莫”是声旁,“马”是形旁,这样一分析,记住像“蓦”这样的字就简单多了。这里再教你一种巧用形声字识字的数学妙方:蓦—(马)+(土)=墓。盘点一下初中阶段接触到的重点字词,看你能写出多少类似的算式? 3、明白字义。形声字的形旁能帮助我们推测汉字的意义,如“躁”,形旁是“足”,这个字的意义可能与足”有关,急躁的人着急的时候常会跺脚的。形旁的表意功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意义不好理解。如“篇、简”为什么会是竹字头呢?原来古代曾在竹简上写字,对这样的字,我们可不能望文生义 正方: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形声字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对我们掌握字形也是很有帮助的。形声字的形旁能帮助我们推测汉字的意义 反方:秀才认字认半边容易闹出笑话,望文生义往往会曲解其真正含义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