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春意盎然的沃土上,改革之花竞相开放,创新大树加快成长。
不妨看两个故事。
上世纪末,中科院的研究院所迎来一波办企业的热潮。西安光机所也成立了一家公司,占股超过九成。可公司一直处在盈亏平衡点,无法真正按市场运作。研究所那套决策方式,用在公司上就会“水土不服”,2014年,这家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改制,西安光机所占股降到30%。参股不控股、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等新模式让西安光机所勃发了生机,目前凝聚了近80个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了北京九天微星等一批创新企业,构建了“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新培训”的创新生态。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家科技企业。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的刘庆峰和实验室同学参加863项目语音合成比赛,团队研发系统第一次将中国语音合成评测达到3分,可以投入应用。一年后,刘庆峰和参赛同学创办了只有18人的公司,叫科大讯飞。由于坚持“技术顶天,产品立地”的发展理念,坚持源头技术创新、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科大讯飞拥抱并迎来了“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的春天。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系统在智慧医疗、智能车载等领域大显身手,并成为人工智能研发的国家队。
“西光模式”表明,体制机制变革释放的活力能让科研院所焕发青春;科大讯飞的创业历程则说明,唯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技术迅速迭代的竞争中保持领跑者的地位。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动真刀 涉深水 新一轮科改攻坚战打响
近年来,世界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全球竞争版图正在重塑。如果说此前我国是在追随世界科技的脚步的话,那么这次机遇则提供了换挡提速的契机,中国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在我国科技实力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在十八大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了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设计。
2013年国庆前一天,一个不同寻常的创新之举,让外界看到了党中央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与信心。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将“课堂”搬到红墙外,全体政治局委员来到北京中关村“顶层设计”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连用了5个“着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其实,我国早已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谋篇布局。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9月,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随后,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包括26个部门和单位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如何破除制约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为突破口,一场勇蹚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战开始打响。
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
对科技计划“动真刀”,让部分科技管理人员始料未及。
这次改革涵盖一半以上民口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涉及近40个管理部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共计近百项。改革方案起草之初,工作人员请相关部门梳理现有科技计划,有些部门怕被整合不愿上报,有些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计划、专项。最初设计的改革方案,只是想在维持现有格局下进行计划调整,但最后国家选择了“断崖式”“颠覆式”的优化整合方向,真正从国家全局高度重新架构顶层设计。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存在资源碎片化、项目多头申报等长期为人诟病却不敢轻易触碰的“老大难”问题。原有的科技计划依然沿着惯性运行;旧的计划动不了,新的计划继续叠加。结果是,科技计划越设越多,分切“蛋糕”的部门也越来越多,科技界或多或少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
科技攻关计划(后来的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这些曾经设立的计划在不同发展阶段能解燃眉之急,发挥巨大作用,但在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就显得“气力不足”。
打破部门、阶段和领域的界限,资源配置不再“天女散花”,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并由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运行,形成新的计划体系、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新的管理和监督流程。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申请、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具体项目管理工作,由专业机构负责受理,实现决策和执行的相对分离,改变过去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格局。
企业强,则国家强。该阶段科技体制改革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中心任务。为此,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12项重点任务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市场之手进一步“活起来”。新形势下产业技术路线更加多变、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改革措施,着力培育公平开放的创新市场,创新活动放手让市场“说话”。“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一大批“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加快成长。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企业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的占比均超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