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新网络经典笑话.
老外说汉语 某日,一个对中文略知一二的老外去某工厂参观。 半路当中,厂长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老外不懂这句中文,问翻译:“方便是什么意思。” 翻译说,“就是去厕所。”老外:“哦……” 参观结束,厂长热情地对老外说:“下次你方便的时候一起吃饭!” 老外一脸不高兴,用生硬的中文说:“我在方便的时候从来不吃饭!”什么是党指挥枪?能举个例子吗?多谢
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指挥枪的意义由来
意义:1、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2、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3、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各级党委建立健全了机关,负责组织领导官兵开展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保证了军队在政治上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在军事上压倒敌人,一往无前。由来:1、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2、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3、1932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训令》中,第一次出现了“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的字句。4、1938年11月6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为什么说党指挥枪
“党指挥枪”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经验的科学结晶,是我们通过血的教训才换来的真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不变的宗旨。 “党指挥枪”才能使军队成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自清朝末年起,中国大地上出现过五花八门的割据武装。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社会土壤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出军阀、出分裂、出动乱。我们党掌握的革命武装的主要成分是农民群众,只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将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改造成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才能用这支军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27年9月,毛 泽 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改编中首创“支部建在连”,每个连队建立了党支部,班、排建立党小组。整个部队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凡属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均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就从组织上确立了人民军队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保证这支军队始终服从党的意志,听从党的指挥。 “党指挥枪”才能确保人民军队永不变色并保持团结一致。 党指挥枪的原则,与旧中国、旧军队中盛行的那种有枪就有权、谁枪多谁就势大的观念是完全对立的。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张国焘在党内军内搞军阀主义,在长征途中企图分裂党和红军。当时,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但是,由于党指挥枪的原则深入党心军心,他的政治野心与分裂活动只能以失败告终。30多年后,林彪重蹈张国焘的覆辙,同样由于党指挥枪的原则早已深入党心军心,他也落了个可耻下场。 “党指挥枪”才能永葆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生机和活力。 人民军队在初创时期,虽然广大基层官兵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物资短缺,战斗频繁,但在革命斗争中仍能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这支人民军队的伟大缔造者,用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对部队进行教育和灌输,使每一个人的革命热情都被高度调动了起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的拙劣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军把对国民党军队的这种印象带到朝鲜战场,结果连吃大亏。同样是中国军队,在国民党统领下是一群“鸭子”,在共产党的统率之下就成了一群狮子。党指挥枪是在古田会议提出来的还是在三湾改编提出来的?
为制定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党指挥枪的原则,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和逐步完善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于是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百余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始。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
党指挥枪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形象表述。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和逐步完善起来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于是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百余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始。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 1932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训令》中,第一次出现了“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的字句。 1938年11月6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张国焘同党争权的历史教训,提出,共产党不争个人兵权,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争人民的兵权,并形象地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表述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党指挥枪的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指挥枪、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解放军必须完全地绝对地无条件地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任何情况下,决不允许军队闹独立性,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向党争兵权;二是除共产党和她的助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可以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在军队中工作以外,其他政党都不得在军队中发展和开展工作;三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强调“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立军之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党指挥枪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